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社台北論壇:兩岸政經關係展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2-05 00:17:33


 
  龐建國:台灣一些業管單位的防弊心態有必要做調整

  我想作些補充。我在前面提到過,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有些是台灣方面要想清楚的,比如說相關業管單位長期以來的防弊心態過重,難免會影響兩岸交流工作的開展,或者讓很多早該做的事情,不必要的被延誤,像陸客自由行的開放即是一例。很長一段時期,陸客自由行的“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卡住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國家安全”。其實,大陸比台灣還重視自由行的陸客在台灣要言行得宜,不要影響兩岸人民的情感,更不需要靠陸客自由行來做甚麼與“國家安全”有關的事務。

  另外,台灣對陸資赴台灣投資的處理,是另一個典型事例。台灣希望ECFA簽署後能夠解決台灣的就業問題,其實大陸很多企業也願意赴台投資,幫台灣創造就業機會。但是,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它們的員工到現在還拿不到工作證,而沒有工作證就不能在台灣的銀行開戶,也不能買房子、租房子,因為他們在台灣沒有身份。像這樣的問題,台灣的行政部門一拖再拖,實在是很難讓人接受。比如說,大陸的航空公司到台灣設立辦事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到現在還拿不到工作證,這不是開玩笑嗎?像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台灣的一種行政懈怠,而這種行政懈怠本身會造成兩岸在實質交流上面很多不必要的干擾跟障礙。但是,這種問題沒有辦法靠行政單位本身的行政改革去解決,它一定要由領導階層做出限期解決之類的明確指示,才能突破所謂的“習慣性防衛心理”。

  台灣行政部門的障礙

  我發現,兩岸在互動的時候,大陸比較希望兩岸任何的交流,都能夠有一個比較大的框架,在這個框架裡,對未來的願景和演進的路徑做出規劃。比如說,2010年9月大陸文化部長蔡武訪問台灣的時候,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釋出了制度性交流的構想,希望兩岸能夠簽署文化交流協議,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平台,促成兩岸文化藝術團體聯合創作,透過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兩岸文化主管部門互設辦事機構等等。對於蔡武的這些提議,台灣的“文建會”也有正面回應,可是“陸委會”又馬上跳出來說沒有這回事。

  瞭解海基會和海協會協商歷史的人都曉得,文化交流議題早在1993年第一次辜汪會時就提出來了,但是,後來因為兩岸關係改變,這個本來很早就已經進入兩岸協商議程的議題被耽擱下來。現在,大陸方面說已經有方案、有構想,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台灣方面卻是一副還沒進入狀況的樣子。這就會讓人擔心台灣在兩岸關係處理上總是處於被動的位子,缺乏議程設定的能力和意願。

  事實上,台灣的“文建會”、“教育部”、“國科會”等等政府部門,都有一些兩岸交流的整體性方案,但是,有關的方案似乎都卡在業管單位。如果業管單位現在這種思維模式不變,兩岸關係的推動,就難免會出現領導階層的意志因為行政層次的干擾而卡住的情形。

  最後,台灣行政部門的表達方式也需要用點心,有些問題如果表達方式稍為想一下,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採用比較彈性的說詞,效果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對於有些問題的回應,不要說“沒有準備好”或“沒有這回事”,而是說“這是好事,但是需要一點時間來研究”,或說“我們正在研究處理當中”效果就會好一些。

  根據瞭解,大陸涉台事務的有關部門對於台灣業管單位的某些態度和說法,有時候的確挺感冒的。但是,我不認為這些質疑需要往上推測到馬英九“總統”身上。馬“總統”推動兩岸良性互動的基本立場是不必懷疑的,不過,行政部門如果不能突破習慣性的防衛心理,防弊的考量過度的被放大,興利的重要性過度被壓縮,就可能會對兩岸關係產生不良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