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於裝“黑匣子”問題。“黑匣子”(飛行事故記錄儀)成為放飛的難題,因為以往新機首飛均沒裝,飛豹第一架機也沒裝,但在臨要首飛時試飛院有同志提出要裝。裝“黑匣子”要對飛機進行改裝,需要時間,總師系統認為就在機場上空飛一個航行起落,基本上都在視線範圍內,裝“黑匣子”的意義不大。有了分岐意見,就分頭向上匯報。以往型號都集中在軍機局管,而研製“飛豹”時部機關又成立了試飛局;代表試飛局的李安屏局長同意試飛院意見,而代表行政指揮系統軍機局的我則是和總師意見一致,顯然這是機關組織機構很不順造成的,使系統工程系統不了。這時主管這兩個局的王昂副部長又由於某種原因沒聯繫上,真的急死人。後經反覆協調,決定簡化黑匣子裝機狀態,主要是少測飛行參數,很快完成了飛機改裝。當飛機研製總指揮王昂副部長到閆良現場後,聽過匯報,在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總工程師易志斌簽字後批准放飛;首席試飛員是空軍試飛團黃炳新團長,後座領航員是邢彥才領航主任,地面指揮彭迪宇副團長。
以往的新機首飛都是集中一次評審,在各專業評審組中就有一個場務、機務、飛行條件評審,在首飛時再按正常程序簽字放飛。而在“飛豹”沿用以往辦法評審後,試飛局又邀請組織一幫人單獨評審一次,這完全是重複機構造成的重複勞動,工作複雜化。
2、發動機放飛問題。所有配套成品承制廠、所都認真負責的向評審組匯報,共同討論通過後簽字;而對斯貝發動機,西安發動機公司在放飛時不想簽字,理由是斯貝發動機不是他們生產的(英國羅.羅公司生產)。實際上發動機引進一直是由該廠負責吃透技術,庫存發動機出庫檢查、試車均由該廠進行,所需經費是“飛豹”研製費出,並給出合格證,這些事都是有合同的。但當時廠方到會的負責人卻不想在放飛單上簽字,此時大家又找到我這個機關負責人,反覆做工作、講道理,當然也有批評,最後還是簽字了。其經驗是研製中的技術協議、合同要把方方面面的事考慮到,項項寫清楚,都要有負責人,不能簡單化。
3、首飛著陸時前輪發生擺振。前三點式起落架的飛機,前輪擺振是很危險的,所以首飛前安排有專項地面試驗,然而結果還是出了問題,飛機擺振得很厲害。飛行員講:座艙儀表板擺的看不清字,好似要散架子,掉了好幾塊表,飛機僅差20餘米即衝出跑道,停下後檢查發現雷達安裝支架都振壞了。事故出人意料,確有後怕!經驗是首飛前的地面試驗模擬的不夠真實,未能早發現問題;還好原因很快找到、很快修復,對飛機研製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不過這件事確應成為歷史性的教訓。首飛的安全問題一定要慎之又慎!
飛機方向舵嗡鳴
“飛豹”飛機轉入試飛工作後大小故障比較多,其中令人最為頭疼的是飛機垂尾跨音速飛行振動。據我跟飛記錄統計,從1989年11月17日81號飛機第一次振壞垂尾翼尖,到1992年8月25日83號飛機由於激烈振動飛掉方向舵的兩年多時間中,用於定型試飛的5架飛機除一架因出廠晚飛的少,沒有出現過外,其餘4架先後發生過
10餘次這項問題,包括振壞垂尾翼尖、腹鰭、舵面等。在高度5000~9000米,馬赫數0.9~1.04的跨音速飛行階段,只要是逐步進入都要發生振動(進入速度快,可能衝過振區)。
最初對振動性質、產生原因有多種說法,如認為原來翼尖上的天線提供振源,垂尾尖部結構弱造成振動,還有人說主要是垂尾彎曲剛度弱產生的。對此都相應採取了措施,當時似乎好些,但不久又出現振動,而且有加重趨勢,問題並沒解決。故根據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的要求,經中國試飛研究院張克榮副院長同意,由他們在83號飛機垂尾靠近方向舵前緣的根部和尖部安裝了振動傳感器,以實測空中的振型和量級,由副院長、試飛英雄黃炳新駕駛做測振試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