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後來打定型彈和補飛慣導的兩年計在內,試飛是到1997年結束,共計9年;這種情況令人深思,時間有些太長了。以飛行架次算,本機加它機共飛行1908架次,每年每架機實飛的很少;飛行登記表記出1989~1991年3ff間基本上是訓練飛行員、排故和調整試飛。第五架85號機是1991年11月5日才交到試飛院,而後邊的1996和1997兩年主要是某型彈定型和個別的補飛項目,即投掛彈架和慣導補飛,僅幾架次的任務。飛機的定型試飛主要是在1992~1995年中完成的,其中也有一些排故試飛。把前3年和後兩年相加,5年中的事壓縮在2~3年內完成,完全是可能的,這實為產品質量和組織管理工作有誤。這當然不是哪一家、哪幾個人的事,而是要從技術、生產質量、組織管理全面加強做起,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組織管理工作。
“飛豹”飛機海上試飛
“飛豹”海上試飛是工業部門與軍方進行的合作,聯合試驗。合作不差,矛盾不少。 1。關於選址。“飛豹”飛機要轉場到遼東灣海上試飛的題目在8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1985年或是1986年。原國防科工委六局、海裝飛機部和航空工業部重點新機辦有關負責人會同主管同志聯合到山海關、興城調查,我是主要成員之一。因掛空艦導彈的轟6改是在山海關海航部隊同民航共用的機場飛的,原航天部三院同志熟,且這個機場有彈庫,因此主張沿用已有條件飛“飛豹”,航空部門的同志也有此想法。但山海關要修跑道,更主要的是海軍李景副司令親自調查過,主張放興城海軍飛行學院的機場。
當時的航空航天部以及國防科工委六局、海裝飛機部的同志都想沿用轟6改的路走下去,強調興城沒有彈庫、沒有機庫,在山海關各方面工作都順一些;經過幾次調查,企圖說明修跑道和試飛時間可錯開。“飛豹”海上試飛場地放山海關條件最好,但因李景副司令已定放興城,無法改變。當時我們猜測,首長可能是想通過新機試飛把興城機場建設帶起來。事實證明放興城是合適的,因“飛豹”興城海上試飛在海上飛的科目多,時間長(前後達4年之久),放在作戰部隊和民航共用的山海關機場是欠妥的;通過新機試飛帶動一下興城機場的建設,作為工業部門要予以支持。 2。試飛院與海軍試驗基地分工難。試飛院是從事航空產品飛行試驗和鑒定的單位,認為應由他們負責飛機上裝的某型空艦導彈火控系統的試飛、鑒定以及使用的測試設備;而海軍試驗基地的任務是試驗鑒定艦船和海上使用的武器(包括空艦導彈),彈的命中精度又離不開火控系統,故試驗基地認為也應由他們負責,機上應裝他們的測試設備。僅此先後開過四五次會,用了幾年時間一直扯不清,因爭論多彼此都難說服對方。後來國防科工委發一原則文件,是按各自理解分頭做工作。在上級機關幫助及相互步步協調下,逐步磨合著前進。機上的測試設備主要是試飛院的,試驗基地也裝了個別設備。後來在機上和地面,為海軍試驗基地地面雷達和經緯儀的遙測、光測數據和三院機上指揮儀的數據使用也有矛盾,曾有過互不提供資料,影響工作的事。
以上分工問題還涉及航定委和海定委的分工界面,過去因沒經驗,有些爭議難免,但以後應有規章制度共同遵守。可找知情人起草,以各有關方面討論修改後定稿,主管部門頒發執行。
3、空域、海域使用難。試驗工作量大、牽涉面廣,關係十分複雜;技術問題多,受制約條件更多。要完成一個科研試飛架次,首先機上設備要好,常出故障的是雷達、電台。其次地面雷達、經緯儀等遙測光測要好,這點難度大,因為設備太老舊,多台光測經緯儀常是文齊武不齊。第三天氣要好,這個地區有的季節雨多霧大能見度差,影響試驗效果;且海浪不能大,否則靶船出不去;第四海域難清理,過往船只和漁船特別多;第五空域要能調開,同一塊空域的錦州、山海關、綏中、興城等機場的飛機都要飛,只好排隊。海軍試驗基地的任務也常有衝突,總之麻煩的事很多,工作難度很大。
上述種種,“飛豹”這個型號是步步協調,逐步磨合走過來了,用的時間很長。下一步改型機應設法改進試驗辦法,否則可能更難,因為還要牽涉空軍、空軍試驗基地和更多的有關單位。為此建議以後對這種大型試驗現場,要組織有實權的協調、調度機構,否則要進度快是很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