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國產飛豹殲轟機研製全過程:發動機研發不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9 10:44:39  


 
  232H雷達技術攻關

  “飛豹”飛機裝的是由電子工業部蘭州781廠於80年代初研製的對空、對地、對海多功能火控雷達,其設計性能滿足飛機的戰術技術要求;研製進度的時間略顯緊張,但基本能跟上雷達試驗機的裝機試飛要求。然而1991年在雷達調整試飛中發現雷達性能很差,達不到設計指標;故障率高,無法轉入定型試飛,主要問題是:1。空空狀態發現目標不連續,截獲跟蹤不穩2。空地狀態對地面目標分辨不清,發現困難;3。雷達整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

  鑒於雷達無法進行正常試飛,有人提出換雷達;一說立即研製新雷達,對此都認為難度高,可能性不大;再是從國外引進,其中主要是想買俄羅斯米格-29飛機裝的“甲蟲”雷達。應當說這也是可探索的一個路子,當時航空航天部林宗棠部長正式向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匯報過,並要求我們做工作弄清可行性。那時我在閻良試飛院,是毛德華局長親自打電話給我的,我在電話裡說明了自己的擔心,怕弄不好將危及“飛豹”試飛以及整個研製工作。隨後與有關同志商討,當時有人認為買也不是拿來就能用。經與俄方接觸和論證,最陝也需三年才可能拿到裝機的雷達,以後還要解決批生產問題;這條路還可能有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風險,一旦拖下去就有中途斷送“飛豹”飛機的風險。經和海軍、電子部、781廠同志研究,一致主張改進現有雷達。1992年10月間在海裝開會,北京各有關機關同志都同意由781廠、西安飛機設計所等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提出的對232H多功能雷達進行技術攻關的方案,主要包括:

  1、進行飛機機頭罩(雷達罩)與232H雷達天線匹配試驗,並採取相應技術措施,消除空空狀態高度雜波;

  2、針對試飛中出現的問題,對雷達進行四項更改,即採用鎖相本振替換原冷熱跟系統、重新設計計算機、採用光栅掃瞄系統、更改設計中放系統;

  3、努力提高雷達的可靠性,主要是把有關分機進行了更改設計,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使雷達的元器件數量由原9300多個減少到6000多個。

  在1992年12月國防科工委於閻良召開的“飛豹”第六次現場辦公會上,聽取匯報後國防科工委謝光副主任指示:“自古華山一條路,飛機定型試飛,原裝232H雷達不變,同意對雷達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技術攻關”,並落實了經費。攻關更改設計加上可靠性工作共用約×X×萬元。“飛豹”之所以有今天,與關鍵問題的決策正確和技術攻關的成功是分不開的,應予總結。就是“飛豹”飛機將來換裝新的更好的雷達,232H雷達的歷史作用也是應予肯定的。

  首飛不易

  組織新機首飛的評審工作時,我做為殲教7、殲7Ⅲ、殲8Ⅱ等幾個新機型號的試飛主管,已有具體組織實施首飛的經歷。

  “飛豹”飛機在1988年12月組織首飛審查時大約有近400人(不包括主機所廠的人),即所有新研製或改進項目共176項,涉及10個部委81個承制廠所的主管技術人員、軍代表以及有關部門和軍方機關均派代表參加,要逐項審查是否具備放飛條件,要保證飛行安全,主管有關人員要在審查單上簽字。工作十分細致具體,主機所、廠基本上全體動員,分頭組織參加各項審查工作。而我作為保證總設計師系統工作的行政主管人員,操心的事基本上是協調分岐意見和“扯皮”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