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金門未來的發展模式與定位選擇
主 辦:中國評論月刊
    南中國戰略研究所

顧 問:徐  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策 劃:郭偉峰(中國評論月刊社長)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梁偉洪(南中國戰略研究所理事長)

評論員:李炷烽(金門縣縣長)
    邵宗海(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楊允中(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大學教授)
    周八駿(香港特區政府策發會委員、
        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
    李 非(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教授)
    莫世祥(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
        副主任、教授)
    王崑義(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
    林振查(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局長)
    陳朝金(金門縣政府研考室主任)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杜勇鵬(南中國戰略研究所理事)

時 間:二OO七年第八次座談會(總第一百一十六次)
地 點:中國評論香港總部會議室

  張五岳:開場白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岳

  無論此時此刻的發展,還是未來亞太政經、區域的發展,兩岸情勢的和緩應該是大家共同關注的目標。但是兩岸關係應該怎麼樣從點到面、循序漸進,顯然是大家的共同期待和目標,所以此次思想者論壇的召開,在時間上是很恰當的。

  在地點上,以澳門這個兩岸四地的一員,且今天我們把兩岸四地對相關議題都有深入探討的精英集中到了澳門,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從時間、地點、參與人員的選擇,以及主題的擬定,我相信此次思想者論壇將會是一次非常有建設性意義的研討。希望透過此次會議,大家把重要的心得做一個有效的發揮;也希望通過《中國評論》將大家的思考刊載出來,對兩岸四地的和平發展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

  梁偉洪:開場白

南中國戰略研究所理事長梁偉洪

  我成立南中國戰略研究所的初衷,也是因為二零零二年的時候覺得兩岸關係一路激化,出現了較大的危機。我當時與一批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希望在這種情勢下能夠為兩岸和平盡一點力。這是一個民間組織,費用由我個人負責,希望在兩岸之間能夠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和平統一方案。

  今天很高興能夠邀請到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就金門的未來發展和定位進行討論,我個人對如何發展也有一些思考,很高興能夠與大家交流思想,非常希望能夠聽到諸位精英的真知灼見。

  李炷烽:金門早已實施「一國兩制」
      金門人親歷戰爭故更珍視和平

金門縣縣長李炷烽

  非常榮幸,以金門一個彈丸之地,能夠蒙受大家如此熱切關注,令人欣慰;特別是能夠由兩岸四地間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中國評論,以及南中國戰略研究所共同主辦下,將金門未來發展作為今天論壇的主題,大家對於金門的關心,炷烽感佩不已。今天偕同本府林振查局長和陳朝金主任前來,竭誠希望與會專家學者惠賜卓見。

 身為金門子民,炷烽長期以來對於小三通政策,從形成、推動,到執行,幾無役不與;歷經數年經驗之累積,頗多感想。

  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在當前的政治體制之下,金門能行使的職權範圍是極其囿限的,任何主張、政策,都擺脫不了台灣最直接的影響。

  金門的歷史很幸運,也很偶然,能讓我們小小的新黨,在金門有執政的機會,使得新黨金黃色的陽光,可以照耀藍天綠地,將他們清新的特質,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炷烽覺得此一機緣,降於斯人、斯地,天地造設,令人驚嘆也。

  國民兩黨都將金門當工具
  民進黨更將金門當包袱
  
  小三通之前,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並沒有把金門發展視為重點,民生規劃仍以軍事服務為優先;民進黨執政之後,他們一直推動所謂的本土化、在地化,但事實上還是以維護台灣意識為主軸。所以不管是過去的國民黨,還是現在的民進黨,一直以來都祗把金門當作工具。

  早期兩岸激烈對峙的時候,金門是一個反共的跳板,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台灣這個後方地區的安全,不惜以犧牲金門的一切,來捍衛台灣。

  民進黨執政之後,他們最重要的主張,當然就是希望能夠走向台獨,在實現台獨過程中,金門和馬祖就變成他們長久以來兩個很大的包袱和累贅。雖然他們在公開場合不敢明言要放棄金門和馬祖,但是我們認為,他們打從心面,根本就漠視這兩個地方的存在。其實,漠視在很多時候,比直接施予懲罰,傷害還要來得更重,這是我們多數鄉親共同的感覺。就好像老師對學生的懲罰,是因為仍然關愛他,使學生覺得自我的存在,才要管教他,才會懲罰他;但當老師漠視學生的時候,不管他的好、壞,不理會他,這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影響就非常的深遠。

  與閩南建立關係是金門歷史發展的常態

  金門的發展,從很多角度來說,是脫離不了與廈門的關係,當然也脫離不了與大陸的關係。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金門在有歷史記載的一千六百多年當中,真正與台灣發生關係的,不過就是最近的五十幾年,但在長遠的一千六百多年中,卻都是與大陸緊緊相繫的。

  所以無論從歷史的角度、從民族的情感來說,我覺得,我們並沒有因為五十年來的政治對立,將民族感情淡漠下來,而與大陸產生很深的隔閡;特別是廈門成為大陸的四大經濟特區之後,經過二十年的起飛,市容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這些金門人都看在眼,也點滴在心頭。此外,再從地理的角度來看,金門與閩南一衣帶水,建立互助關係才是正途,即便回歸歷史觀點,此一方略,無寧也是一種發展的常態。
  
  大膽提出試行“一國兩制”其實金門地區早已實行
  
  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當何去何從?短期來看是統也統不了、獨也獨不了。台灣多數的民意,當然還是主張暫時維持現狀。

  兩岸之間,如果沒有接觸、沒有交流,那麼可能會相去日遠。雙方接觸之後,在密切交流中,總能於彼此各種制度的不斷嘗試下,找出新台灣、新中國的新方向。

  因此我大膽地在二○○六年十月六日,於金門縣議會中提出金門試行“一國兩制”之芻議。“一國兩制”用語,長期以來,在台灣被認為是大陸對台灣的一種統戰做法,所以“一國兩制”便因此有了負面的觀感,使之成了台灣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政治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