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金門未來的發展模式與定位選擇

  大陸近三十年的成就是全球矚目的。而福建的發展,構成與金門的直接關聯。祗要經濟因素進一步得到充分發揮,海峽東西岸就是有些政治人物不想讓其往一起走,也是難以阻擋的。

  既然這樣的大前景很明朗地存在,在目前還有明顯障礙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必急於求成,要有一定的耐心,要用理性思維作出理性判斷。但是論證工作不能放鬆,所以我建議金門應該將論證工作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邵宗海:地緣影響非常重要“金獨”也會讓民進黨頭痛
  
  我講一點感性的想法。金門的問題,讓一個住在溫哥華這麼遠的地方的人先行想到,我們在場的台灣學者都應該感到慚愧。金門的問題,讓“外人”想到並把我們聚在一起討論,不管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慚愧。這是我很感性的話,也是作為自己的檢討。

  對於崑義的話,我當然是不會同意,但是我必須請大家注意,就是他今天肯坐在這裡,與大家交換意見,就是很好的機會。我們最怕的就是,我討厭你,我反對你,而且我連與你們見面都不願意,來都不想來。他今天坐在這,也許他的話講出來大家覺得不是很中聽,但是有一點蠻重要的,就是我們可以聽到一個不同的聲音。

  我是覺得說,將來再關起門來的時候,我們對於一些不一樣或者不一致的話,不妨試試看。我們要考慮——怎麼議題是一樣,人種是一樣,怎麼他思考出來與其他人就不一樣?加入從這個方面入手仔細推敲,你可能會得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果。
但是同樣道理,當今天金門提出來一些看法,別的人都來提的時候,我覺得如果我是王崑義,我就會多聽一點,為甚麼金門今天提出來一些意見,好像跟我在台北民進黨中央聽到的,有點不一樣?為甚麼金門會這樣?

  王崑義今天在這裡很孤單,他今天在這可能找不出一個人支持他的觀點,可是他來了。我想,王崑義也想聽聽不同的觀點,也應該考慮一下為甚麼金門會有這樣的觀點。

  也許民進黨覺得不論怎麼樣,在金門都拿不到選票,可是這正是曝露出為政者蠻嚴重的缺失——選票沒有了,所以我寧願對沒有選票的地區採取漠視的態度,祗把那當作工具;然後,對獲得選票比較多的,是另外著想。這樣來講,為政者就有他的嚴重缺失。

  我是說,今天不論金門再怎麼樣,再怎麼沒有選票,但是執政者可以對金門更好。我們不要等到某一天,金門自己開放公民投票——金門到底要不要接受中華民國的統治?那個時候民進黨的執政者就該感到著急了——我們台獨已經讓中共感到很嚴重了,現在再來一個“金獨”,對台獨來講可能更嚴重。

  我們不希望到了那個地步,再去想法把金門人拉回來。當我們今天與會的人都在說王崑義的觀點並思考為甚麼他會有那樣的想法的時候,我同樣希望王崑義也能夠多去聽聽金門這個今天還在台灣行政體制下的縣,為甚麼有很多看法,你覺得主政者會不同意。
  
  李非:金門在經濟上必須面向大陸
  
  雖然我不贊同王崑義教授的觀點,但是我還是很高興聽到您的觀點。

  您剛才講金門是政治上面向中國大陸,軍事上面向南京軍區,經濟上面向台灣。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恰恰相反,就是金門在政治上還是要立足於台灣,祗有立足於台灣,才有資源、才有成本與大陸要價;軍事上則要中立;經濟上則要面向大陸。
過去金門在經濟上是面向台灣,但是現在當整個台灣的經濟都要面向大陸的時候,地緣上這麼靠近大陸的金門,在經濟上不可能再去面向台灣,因為面向台灣會沒飯吃。或者說有飯,但是不那麼充足,不那麼香啦。現在金門人都到大陸去發展,到廈門買房子;雖然也有人到台灣買房子,但是往大陸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強。
  
  王崑義:民進黨不會讓金門這一戰略要點變廈門一部分
  
  我想說,金門是台灣的金門,我們也希望他活得更好,希望他發展得更好。為甚麼甚麼都不給?沒錢嘛。金門因為面向中國,處於遏制中國的關口,台灣政府能有的資源就給。

  金門實際上就是處於邊緣地帶,發展經濟想要完全靠台灣,確實有其困難性。但是基於兩岸的格局,就是從民進黨來思考的話,扁政府與北京還是處在敵對的狀態之下,北京沒有給我任何的承諾,怎麼可能把我這麼重要的地點,在發展上完全變成廈門的一部分?怎麼能接受這種感覺,更不要說現實,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就是說,國家安全的東西,或者戰略思考的東西,絕對不能靠民意來決定的。所以縣長可以盡量去爭取發展,但是你不可能說我將金門變成“非戰區”、“非軍事區”。這個方面,恐怕縣長能夠左右的能力還是很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用民意來迫使台北接受。

  第三個就是周教授說的,中國大陸現在軍事實力很強,要拿下金馬太容易了。這沒有錯,我想一九五八年以前想拿下金馬也很容易。但是在很多民進黨人的心態面,就是說好歹你來呀?你當然不敢,因為金馬牽扯到的不僅僅是屬於台灣管轄的問題,而是在國際戰略佈局中佔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
  
  周八駿:金馬可以不做砲灰
  
  我剛才這麼講,毫無一點戰爭的欲望和叫囂。我是說,我堅信,無論兩岸形勢怎麼惡化,向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甚至變為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現實,但是,金門都完全可以創造條件不成為炮灰。

  根據我對現代戰爭的判斷,對金門人民意識和願望的判斷,對金門駐軍在金門生活的判斷,對台灣在金門軍事力量佈防的判斷和戰略意圖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北京中央政府對台灣人民特別是近在咫尺的金門、馬祖人民的關懷,我相信,在金門不會打仗。哪怕把台北打光了,也不會打金門,這是我的一個想法。
  
  李炷烽:我是大中華主義者不要說我是中國大陸的縣長
 
  台灣內部對於金門這個小島,可能有人覺得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這話又不便講出來,想要把它丟掉,更不能說出來,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金門才會有這樣的誤解。事實上,作為中華民國的子民,我們比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更善盡職責。作為前線,從當年親身參與的歷次戰役,挺立在槍林彈雨中,始終勇敢的戌守著台灣,這都不是本島同胞可以體會的。而直到今天,金門地方政府的財政穩健,不需像澎湖、馬祖、台東、屏東等縣必須仰賴台北政府才能運作。

  所以台灣這個老大當得太輕鬆了。老大的本事就是要有能力給予嘍囉們應有的滿足與照顧,現在的台灣對金門,既可以當老大,又不必花錢,這種生意任誰也願意做,當然我也可以做,以台灣的態度、作為,我也可以做老大。

  所以我常常在想,現在台灣用甚麼心態對待金門?

  大陸對台灣,當然是大的,因此台灣很多人都說大陸以大欺小;易地而處,台灣對金門來說,台灣當然也是大的,假如台灣對金門總是以一種大對小的霸權心態,那今天如果大陸再用這種心態對待台灣,會令人感覺那不就是現世報,理所當然了嗎!


  所以,不要說我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縣長,我祗是覺得在這兩者之間,依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當然是大中華主義者,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今年我在二二八紀念日沒有降半旗的原因,就是認為這個紀念日與我金門何幹?為甚麼金門八二三戰役紀念日不降半旗?大家可知道當時金門有多少房子被毀?有多少親人死掉?……,現在的台北政府有沒有一絲一毫重視這個節日,體會這個節日背後的辛酸?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國軍為抵禦解放軍登陸,雙方在金門展開激戰,也才維持住這一塊土地。如果我是老蔣,而地下有知,一定會很後悔,當時為甚麼不把台灣丟掉,才不會讓你們今天來侮辱我,當年如果丟掉了,今天就不會發生陳水扁鬥爭蔣中正這種事情發生了。歷史過程總是充滿了弔詭。
  
  王崑義:民進黨要的是政權要在衝突中爭取資源
  
  為甚麼二二八升旗,八二三為甚麼不升旗,為甚麼要拆掉中正紀念堂的圍牆?

  你要知道,在民進黨的觀念面,大陸不是真正列為優先的敵人,真正的敵人是國民黨,所以對蔣介石就要把他鬥臭鬥垮。

  民進黨要的是政權,執政最重要,其他甚麼建國、獨立,那都是假的啦,做不了嘛。

  就是說,第一目標要的就是政權。如果沒有機會,根本不可能宣佈獨立嘛。阿扁不也說:「獨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用自欺欺人嘛」。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八年來,嚴格講這十幾年的時間,台灣人民是不斷在鬥爭之中成長的,大家也難免在鬥爭過程之中強化了一種勇於衝突的心理,跟大陸現在呼籲的和諧社會,是不太一樣的。

  應該說,台灣尋求發展的前提,與大陸尋求發展的前提,根本是不一樣的。台灣必須在衝突之中尋求更多的資源,不是等著上天給我和諧的進步。
  
  李炷烽:希望在金門召開思想者論壇
  
  民主政治的主流價值就在於表意自由,非常希望這個論壇有朝一日能夠移駕到我們金門來舉行,各種敏銳、刺激的言論,都希望在金門表達出來,因為金門人過去長期以來,處於極度壓抑中,很多人心有話卻不敢表達,對於民主政治的公民參與,仍有不足。

  刺激就會產生思考,便足以激盪出金門的新共識。我認為民主政治的內涵之一,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更應該尊重少數,以此化解內部的矛盾,非常希望台灣內部的矛盾儘快消除。

  當然民進黨總是說:“台灣甚麼都好”,但就算真的好,如果持續目前這樣鎖國、內耗下去,那也再沒有幾年好光景了,我們今天很遺憾地看著台灣每天都在鬥,鬥得我們老百姓都不曉得該何去何從,全亞洲都在拚命向前衝,反觀台灣卻還踽踽難行,再這樣搞下去,祗有相互毀滅,絕不是國家人民之福。
 
  張五岳結語
  
  我自己沒有更多的意見,但是聽完大家的話,有幾點感受:

  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至今,已經有五十七到五十八年的時間。從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台灣開放探親至今,剛好是第二十個年頭。這二十年兩岸關係有非常多的正面、積極的因素在發生、在出現,這是值得我們來延續的。但是二十年來的交流,也衍生了很多的問題,讓大家反省和深思。今天中國評論和南中國戰略研究所,很不容易地邀請到各種顏色、各種立場、兩岸四地的人來參加這個論壇,共同探討金門在兩岸關係當中互動的角色和定位問題,我覺得這是大家關心兩岸的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兩岸關係需要和平與發展,應該是大家共同的看法。雖然對於和平與發展怎麼落實,用甚麼方式,以及甚麼時機最適宜用甚麼方式,看法不一,但是對於目標,我看大家都是比較一致的。包括王教授所提的觀點,也是表達了他的一種憂慮、他的一些看法、他的一些期待。

  兩岸關係裏面,我們看到的其實很清楚,它需要的是一個大處著眼,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格局;第二個很重要的,是要從小處著手,哪些地方是可以著手的、落實的?不管大陸將之作為一個試點也好,或者台灣將之當作一個循序漸進的測試,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共同著手和共同落實的地方,才能夠讓這樣一個願景成為現實。

  從冷戰到和解,從“三不”到“小三通”,以及未來兩岸關係可能有的更大的發展。而在這個更大的發展當中,透過大家這樣的一個討論,各式各樣的觀點提出來,對於大家的目標的呈現跟目標的達成,未必一定會有正面積極的幫助,我想肯定不會造成很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誤判。如果這樣,這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已經奠定了第一步。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