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7年8月號,總第11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金門未來的發展模式與定位選擇

  就深圳特區的經驗而言,我覺得在主導產業的方向選擇上要非常慎重,需要選對。因為深圳曾經走過一段彎路,這個教訓同樣是值得借鑑的。
 
  金門經濟應該適度多元不應將眼光盯住博彩業
 
  我覺得,金門既然比澳門要大好幾倍,那麼即便是選擇旅遊博彩業,同時也應該考慮其他的產業,比如說高附加值的加工製造業,還有生產性的服務業,同時作為支撐。也就是說,金門的產業導向不應該是一元的,而應該是多元的選擇;而在多元選擇下,可以通過自由競爭來慢慢得出一個主導的產業。

  我想,金門可以借用深圳和廣東的改革敢闖的經驗,大膽“打擦邊球﹂”。希望金門縣政府能夠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開創出增進兩岸經貿關係雙向互動的更大空間。

  林振查:主政者應到金門實地
      看看金門的非軍事化至關重要

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局長林振查

  目前在台灣主導政府政策的人,沒有去過金門的,恐怕還是蠻多的。我倒是有一個經驗可以在這與大家分享。

  主導政策者到金門實地看看
  應該會有不同的想法

  汪笨湖先生去年底到了金門,大概他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去過金門了。他去年底到金門看了之後對李縣長說,中間實在是有一點抱歉,太久沒有來金門了,金門實際上的發展實在是與他的想像有點不太一樣。

  我們分析過,整個小三通,真正最大的受益,對金門與台灣來講,是台灣的民眾。而且在這些受益的台灣民眾裏面,可能各位想都想不出來,哪個區塊的民眾獲益最大?是中南部的、以前因為傳統產業轉移而逼不得已移到中南部的台幹。雖然也有老闆,但是更重要的是台幹。

  汪苯湖是媒體人,他在金門嘗試性地訪問了幾個人,結果讓他本人有點被﹁嚇﹂到了,怎麼這麼多中南部的?問他們幹甚麼?是去當台幹。因為這很現實,台幹要休假,從小三通走,一趟至少要節省一萬多台幣。他們說,路上省了這一萬多,家就多了一萬多的收入。這個現實,讓汪苯湖先生很受震動。

  我用這一點呼應一下王教授的觀點,也請王教授下一次找時間到金門實地看看。

  所謂“兩制”以大的政策說與台北並不是背道而馳

  對於金門的發展,李縣長的想法也是經過一個很長時間的醞釀。當然,縣長在這個思維上,是在前面做政策的引導,我們是做過程的實際執行。

  總體上來說,在縣長所提的“一國兩制”的思路中,目前我們所操作的所謂“兩制”,是與台灣這邊從經濟面採取不同的模式,事實上其整個發展的立足,是由小三通這邊引申出來的。從大的政策來說,與台北政府講起來應該不是背道而馳的,是一個延伸。當然在這個過程邊,我們也發現有蠻多的經驗,當作在給金門提出很多構想的各位參考。

  剛剛特別有幾位專家提到,要由非公部門做接觸。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倒是有時候並不盡然是這個樣子。

  我在這裡特別要提出一個想法,就是台北這邊或者是大陸這邊,應該把兩邊行政部門的磋商,我不敢講協商,也不敢講協議,因為協商和協議是要有一些前提和步驟的;以前是從意見的搜集到意見的溝通,應該允許由地方層級進行相關接觸事務的磋商。這種磋商,至少對於兩邊政策的主導單位有一個彼此因應的縱深,免得出現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狀況。小三通在總體上的經驗是這樣。

  金門的非軍事化至為關鍵

  其實縣政府很清楚,金門要是發展,不管用甚麼模式、甚麼計劃、怎麼樣互動,去軍事化問題如果沒有清楚地拿掉,就是很清楚地將金門非軍事化,我們談很多東西是都有困難的。哪怕維持在最基層的招商引資的計劃上,都有困難。

  當然我們也做了分析。我們初步所看到的,執政黨那邊是不是有一個政策,讓金門非軍事化,可不可能?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資料,台北已經對金門是做一個幾乎沒有軍事能力的規劃,包括以後的兵力、戰略調整,幾乎是已經走向這個方向了。
在大陸這邊,最近金廈概念的提出,基本上的一個前提,也是怎麼樣把軍事化的問題給去除掉。

  軍事化問題去除掉,說實在的,往後大家商議不管是用甚麼方式建設,都會避免很多猜忌或者說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因此,金門作為地方政府,倒是對非軍事化議題提得特別清楚。

  尤其是去年我們辦了一個縣政建設研討會,大家都認為,所有的縣政建設歸根究底,就是要把軍事問題去除掉。當然,這很難很難。
  

  需要大陸給出一個針對金、廈之間比較清楚的方案
  
  我還是要有一個呼籲,就是在這個小三通的經驗過程當中,雖然金門當地獲利不足,事實上當地民眾有這麼一個想法,就是呼籲在短時間內,如果說中國大陸這邊能夠參照所謂邊際經濟的概念,而中國大陸發展邊際經濟的經驗已經非常成熟,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楚的針對金門跟廈門之間,有一個方案或者一個具體的規劃出來,我想至少在對台灣相關政策的呼應和回應上,是正面的,再談下去就比較容易。

  因此,在現階段,如果北京能夠釋出一個稍微具體一點的對於金門和廈門之間的比較清楚的規劃方向跟方案,對於我們向台灣尋求政策的支援,是非常有助益的。
  
  陳朝金:金門一小步 兩岸一大步

金門縣政府研考室主任陳朝金

  金門人比台灣人瞭解大陸
  比大陸人瞭解台灣
  
  我常把金門比喻成一片草地,中國大陸和台灣是兩頭牛,在這片草地上鬥來鬥去。不管是誰輸誰贏,這一片草地已經是面目全非。這是我們金門人的感受。

  也因為我們是這一片草地,由下往上看,所以比台灣瞭解大陸,比大陸瞭解台灣。
  
  金門如果突破一小步
  對兩岸可能是一大步
  
  對於金門發展的模式,雖然目前兩岸關係有緩和,但是不可否認仍然存在敵對。從歷史的足跡觀之,歷史上金門的發展與廈門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但是在政治上,跟台北是密不可分。應該說,在金門人的心目中,是普遍存在這種理念。

  金門,從過去的反共前哨,勢不兩立,進展到目前的通航接點,金門人沒有深陷仇恨泥淖中,而是迎向和平,希望最後的一場戰爭已在金門煙消雲散。所以兩岸的決策人必須思考的一個層面,就是或許在金門實現的一小步,但卻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一大步。對此我是衷心期盼。
  
  充分考慮金門現實情勢
  務實推動而勿淪落為空談
  
  回顧前四年也就是二零零三年到二零零六年,金門縣的縣政發展綜合計劃,我們的願景是建立閩東南雙子星。內容有中轉樞紐、金廈旅遊圈、僑鄉文化、台商子弟就學基地,這些計劃很多有實現,雖然有些項目落實的程度不高,但顯示政策上有極大的突破,而具有指標作用。

  目前積極規劃中的後續四年綜合建設方案,之前我們也慎重地思考金門未來到底何去何從?未來的模式是怎麼樣?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認為金門必須針對現在擁有的政經實力與國際化的程度。地方的基層建設,以及兩岸政策的互動關係,作為規劃的基礎評量,而非單純的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