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政長官的選舉,《基本法》訂立時就很多爭議,第45條第二款“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是在最後時刻才加進來的,本來是只有第一款“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從這點可以看出,在政制發展的問題上鬥爭一直是非常尖銳的。
選舉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便將來有了普選,相關普選辦法也永遠有改進的空間,社會問題不是精準的科學實驗,永遠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所以,普選後紛爭也不會停止,可能情況還會更加複雜。最近的民調顯示,多數市民希望在831框架內實現普選。現在就看反對派的選擇了,他們是否真如所說般“不怕承擔政改未過的責任”。
第三就是社會主流價值仍未發生根本改觀。香港的主流社會價值包括法治、自由、經濟發展(搵食)、民生改善等。近年來社會出現一些變化,體現在保衛菜園村,反高鐵撥款,“佔中”等一系列社會運動中,但並未令世代價值從注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徹底轉換到民主等理念性價值。香港社會的主流民意如此,這是香港穩定或曰保守的力量,從此次“佔中”也看得出,大部分市民不認同“佔街”、不希望影響生計。
第四是極端言行的出現有一個累積過程。2010年“五區公投”中曾以“全民起義”為口號,及至2011年,強調香港“本土”的聲音在“雙非”、兩地融合等議題刺激下突然高漲,網路上出現“香港本土力量”、“香港自治運動”等,他們有的主張“為香港人發聲,捍衛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權益,抵禦文化清洗”,有的在遊行中揮舞龍獅旗,但都聲稱立足“本土”,不追求香港獨立。
2011年11月,香港嶺南大學助理教授陳雲推出《香港城邦論》一書,以一種“香港遺民”的論述主張“城邦自治”,主張“香港本位,香港優先,香港第一”,“一國兩制,香港自治”,再一次將香港“自治”,“本土”等字眼變為熱點話題,吸引了一部分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與追隨。“佔中”清場後,一些參與者繼續以其他方式發洩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反水貨客是“佔中”的延續。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針對特區政府、中央政府發洩不滿。兩地關係涉及很多層面,很複雜,內地和香港都有需要承擔責任,也需要共同協商。但一些極端言行的出現,包括內地針對香港的一些過激言論,顯示出“一國兩制”在兩制相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
最後,有鑒於政改爭拗,以及接下來的連串選舉,本屆特區政府恐怕“看守”就是“勝利”。香港問題的積累是多年的,改善也不會一朝一夕間,可能需要三年、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相關工作是要繼續去做,但也不能太著急,有時太急可能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