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入門,中外登山者間有個差別觸動了強子——歐美國家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在接觸一個項目時,會先選擇學習和培訓,從怎麼買裝備、怎麼訓練、注意事項等方面入手,了解清楚才會在教練帶領下加入商業隊伍;而中國的戶外愛好者,大多以群體為紐帶,經濟做支撐,可以迅速加入商業隊伍,“結果很多資深登山者登頂了10多座山,對基礎性的技術操作依然弄不明白。”他渴望更多理性成熟的客戶,“這只能寄希望於優質客戶的基數變大,讓中國民間登山的理念變得成熟、世界領先,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登山教育及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還沒準備就緒的山友著急進場,也帶來了珠峰輿論場里貼標簽的狂歡。
汝志剛的日志中記錄著:有一位登山者是獨腿的女孩;有一位登山者是尼泊爾的艾滋病人;有的登山者是恐高症患者;有的登山者已經年過六旬;有多位登山者是印度的軍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絕大部分選擇獨自負重朝山上運送物資;有一位登山者計劃在7個月內完成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有一位夏爾巴已經登頂珠峰24次……我們真的了解那些攀登者嗎?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
登山前輩的英雄事跡,登山精神的激勵作用,王勇峰從進入中國登山隊那天起便牢記在心,了解到前輩的事跡,“在暴風雪中的冰壁上攀登,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此後,他曾在1993年、2007年、2008年3次從北坡登頂珠峰,但這些經歷也讓他更加明白,在攀登過程中,生死只是分秒之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