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4月號,總第12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全球經濟動蕩及其影響

  次貸危機本身除了在次級貸這個市場之外,還有可能擴散到其他的信貸市場。大家可以關注的一個地方,也是美國市場近期關注的“信貸違約互換市場”,就是CDS市場,其涉及的主要是企業債。因為過去這麼多年美國的企業違約率,參照歷史水準來看是屬於偏下的。隨著美國經濟的放緩,按照標準普爾的預計,違約率不可避免地要上升。即使回到正常的水準,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估計可能會造成大約五千億美元的合約額度受到影響。而且,這個﹁信貸違約互換市場﹂過去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到去年底,它的未交割和約已經達到了四十五萬億美元。所以,美國市場上比較有影響的投資家都說二零零八年“信貸違約互換市場”有可能是引起美國金融最大動蕩的市場。
  
  美元處於貶值週期
  美聯儲的影響力下降
  
  次貸危機除了剛才大家已經談到的,我覺得還有另外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其發生的背景是美元處於貶值週期。

  美國已經大約十年沒有發生大的金融動蕩了。上一次是一九九八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MC)投資俄羅斯造成虧損,本金是五十億美元,但是牽涉的有上千億美金,背後都是美國的大型銀行。當時美聯儲也採取了積極的救治措施,最後聯合了三十六家金融機構,大概注資三十多億美元,把這筆債務承擔了下來。這種上千億的市場投資品,也是未交割合約,就不用在市場上套現。應該說,這與目前的次貸危機很相似,但是當時很快就解決了。其實此次美聯儲的救治行動,可以說差不多是空前的。從注資、降息來看,動作很大,但是為甚麼效果就不像上次那麼理想呢?

  我覺得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兩次危機發生時,美元所處的週期不一樣。因為九八年時美元處於升值週期,全世界的資金都往美國走,那麼美聯儲的市場影響力比價大,可以掌控的資源比較多。但是美元從二零零二年以來,一直處於下降期,資金從大的趨勢看是流出美國的,所以美聯儲的市場影響力就下降了。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美元從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二年是一個升值週期,按照美元的實際有效匯率,大概升值了百分之三十五。從二零零二年二月份開始,美元一直是處於貶值狀態的。而美元貶值,其國內資產如房價應該下跌。但從二零零二年一直到二零零六年,美國的房價一直在升。這就是反常的,就是泡沫的來源。
  
  美國牽頭的“金融創新”
  製造了巨大的經濟泡沫
  
  造成房價泡沫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第一是九一一之後,美聯儲為了應對可能的市場衝擊,大幅降息,造成美元利率處在一個過低的位置,而且時間過長,導致流動性過剩。

  第二個,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由美國金融機構牽頭的金融創新,發展得非常快。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到二零零七年底,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存量,是五百一十六萬億美元,比二零零一年多了四點六倍。這個存量,比世界經濟總量多出十倍多,可以看出其中派生出來的泡沫有多麼嚴重。加上美國民眾負債消費的習慣,造成了消費需求旺盛,房價攀升。

  許多金融創新產品將收益和風險分離,導致銀行也有道德風險的問題。就是本來銀行要關注風險、約束自己,但是由於銀行不需要承擔這個風險,通過證券化產品將風險轉移給那些願意承當的人,所以就不停地發放。而房價攀升又刺激了消費者對購房的非理性行為。

  在去年底的達沃斯峰會上,歐洲人普遍認為次貸危機與現在美國經濟的困境,實際上是因為美國多年來享受了原本他們不該享受的東西,目前的危機就是報應。歐洲人對此似乎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
  
  中美經濟增長方式都在變化
  美出口增加而中國內需強勁
  
  從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放緩,我們能看出兩點,就是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都在發生一定的變化;有些雖然祇是苗頭,但是我認為值得關注。

  消費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佔百分之七十左右。但是從長期來說,正常情況下這種比例是不可持續的,應該降到百分之六十或六十五。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伯格斯騰去年在美國國會聽證會的一個講話就提到,因為美元的持續貶值,美國的實際出口在過去幾年都保持在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長,二零零七年這個增長速度達到了百分之十以上。祇是因為美元貶值,所以在出口總額上顯示不出來。因為美國出口了更多的東西,但是美元貶值了,所以表面上看不出來。而且,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盛行,所以美國國內不管是媒體還是相關機構,都有意識地迴避這一點。美元貶值,出口上升,是符合常理的,但是美國自己不願大講。

  大家都很關注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但是我覺得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實際上中國國內的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了投資。這一點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是有利於我們國家大的經濟走向的。

  所以我覺得,此次美國的經濟放緩,是對中美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種相對調整。原來中國依靠出口的高增長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美國依靠那麼高比例的國內消費來帶動國內甚至國際經濟增長的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另外中國對世界增長的貢獻,已經慢慢顯示出來了。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二零零七年上半年,中國和印度加起來的國內需求總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了美國。
  
  主權基金入股美國金融機構
  關鍵要有戰略眼光
  
  關於主權財富基金入股美國金融機構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對於這種入市,還是應該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而不是僅僅從市場的眼光來看。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抄底的問題,其實底部是很難把握的。另外,因為美國的金融機構在世界金融市場具有戰略地位,入股也要從戰略的角度去看。現在他們踫到問題了,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機遇。

  我們經常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很多,其實現在手錢很多的並不祇是中國一家。比如中東國家,還有其他的新興國家,他們都有很多錢,而且都在積極地入股美國的金融機構。我認為,他們都是看中了美國金融機構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二零零五年的時候,中海油要買尤尼科石油公司,遇到了那麼大的阻力,其實主要並不是經濟問題,並不是因為中海油出價不夠高,是戰略問題。戰略機遇有時並不是爭取來的,而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也許次貸危機會造成美國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出現一些負面問題,但是美國的金融機構經過這一輪注資之後,可能已經並不那麼缺錢。也許等到市場真正到了底部的時候,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想要去買的時候,市場上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