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4月號,總第12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全球經濟動蕩及其影響

  目前面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風險兩難困境,美聯儲實際上正在和時間賽跑。它要在通貨膨脹風險成為一種現實之前,讓目前這種阻止衰退的干預政策取得成效,否則就陷入了人們最擔心的一種結果,那就是滯脹。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聯儲包括其他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取得了一種非常好的信譽,這也是多年來發達國家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公眾已經形成了一個心理預期,就是貨幣管理當局不允許惡性通貨膨脹死灰復燃。現在美聯儲的做法,實際上已經把通貨膨脹放在了次要位置,它首先要解決的是阻止衰退。祇有阻止衰退政策短時期內取得成效以後,美聯儲才能回過頭來再去關注通貨膨脹目標。否則,一旦公眾對聯儲抑制通貨膨脹的信譽產生質疑,就有可能出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將油價上升、美元貶值等因素考慮進去,形成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這是中期內需要關注的次貸危機影響。

  可能對美國經濟賴以成長的負債消費模式產生衝擊

  從長期來看,我們需要關注次貸危機對整個金融市場運行機制的影響。因為現在的研究表明,這一次的次貸危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信用評級機構低估了房地產抵押貸款的證券化風險;或者說長期以來由於金融創新市場對風險給予了一種過低的定價。其結果就是市場融資成本非常低,進而也成為美國負債消費模式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推動力。

  現在由於次貸危機,人們已經開始關注包括美國與其他國家的信用評級機構在其中發揮的負面影響。因而在長期內,就有可能使風險定價回歸到正常水準,整個市場的融資成本提高。一旦整個融資成本提高,就有可能使美國經濟賴以成長的負債消費模式,受到一定的衝擊。

  次貸危機對中國影響的六個方面

  關於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現在研究者的分歧很大。樂觀者認為影響不大,悲觀者認為影響很大祇是暫時還沒有顯示出來。我的立場大致是中性偏悲觀。

  第一,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次貸危機對美國實物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波及到私人消費,所以對中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逐漸顯現出來。

  第二,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力依然存在。次貸危機所引發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減速,以及美國與歐盟利差格局的轉變會對美元匯率的下跌構成新的壓力。但是美元貶值並不等於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減輕。美元繼續貶值和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壓力可能會並存一段時間。這與次貸危機和歐美經濟減速的大環境是連在一起的。

  第三,發達國家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加強。尤其是零八年美國的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立法會進入實質性階段。

  第四,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心理衝擊會加大。剛才說過發達國家證券市場對次貸危機的反應有過度傾向,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更多是一種心理示範影響。

  第五,在近期的國際論壇上,要求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對這個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中國經濟規模還遠不具備充當全球經濟發動機的條件。另一方面,充當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必須更高程度地開放國內市場,也就是說要改變目前這種順差過大的狀況,人民幣必須有更大幅度的升值。雖然人家送上了高帽子,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這項高帽子的壓力。

  第六,有助於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但是我們必須同時注意另一種傾向:祇要現在出去投資都是在抄底。其實現在我們還不能判斷,市場究竟是不是已經到了底部。即使處於市場底部,金融陷阱依然存在。
  
  王遠鴻:次貸影響歐美經濟對中國外貿有影響但可承受


  中國對歐美日的出口受影響但是總體影響不大
  
  我們測算了一些數據,一個是中國的出口會因為次貸危機而減慢。中國出口一方面要受到美國國內需求下降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要受到美國國內需求下降的間接影響。因為美國經濟減速之後,勢必要影響歐盟和日本;而歐盟和日本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減慢之後,中國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

  我們用變參數模型對出口彈性進行了估算,根據絕對量測算,預計二零零八年中國出口對美國產出的彈性為五點七五左右,也就是美國GDP總量每下降一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總量將下降五點七五個百分點。根據增長率測算,預計二零零八年中國出口對美國產出的彈性為四點七五左右,也就是美國GDP增速每下降一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下降四點七五個百分點;二零零七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在百分之二點二左右,如果美國經濟保持一點五左右的增長,美國經濟減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在四個百分點左右。假如二零零八年美國經濟出現零增長,那麼可能會導致中國的出口增速下降十個百分點左右。

  據我們測算,中國出口對歐盟產出的彈性在三點三二左右,對日本的產出彈性為零點二一左右,因而中國出口受到歐盟、日本經濟減速影響相對較小。

  除了次貸危機,我們國家自己的制度性變化,比如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人民幣升值加快,還有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等國際因素,對中國出口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國內制度性變化的影響比國外因素還要大一些。
  
  對美貿易的重要性在下降
  
  我們根據二零零五年到現在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測算。二零零五年我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總貿易順差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二,二零零六年是百分之八十一,二零零七年祇有百分之六十二,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佔總順差的比重下降是很快的。這從另外一個方面表明,對美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們大力推動出口的多元化戰略,對拉美、非洲、亞洲國家的出口增加,開拓力度比較大。

  根據我們的定量分析,預計二零零八年全年我國出口增長百分之十六,進口增長百分之十七;貿易順差規模大約為兩千九百五十億美元,比二零零七年增加三百八十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增幅由二零零七年的百分之五十一明顯下降為百分之十二左右,淨出口增幅下降是二零零八年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