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4月號,總第12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全球經濟動蕩及其影響

  真正的問題在於,有人利用次級債危機做文章。這是應當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關注的。例如,有人說,美國次級債發生了危機,所以,中國應當暫停資產證券化,應當對金融創新慎之又慎。如果是這樣,則將明顯制約中國金融的發展。
  
  物價上漲不是貨幣發行造成的
  
  剛才講的是直接關係,我下面講第二個論題,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過剩。

  關於流動性過剩,中國境內討論得很多。我們現在就要說,這種流動性過剩是怎麼來的?

  比較普遍的有兩種說法,我將它們概括為“外生說”的。甚麼意思呢?就是從海外來的。一種說法是,中國的流動性過剩是由全球流動性過剩引致的。說實在的,我沒找到有關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證據,也沒有找到誰充分論證了全球存在流動性過剩這一現象。為甚麼?因為流動性充裕與流動性過剩是兩碼事。如果存在全球流動性過剩,我們就要問,為甚麼會發生全球流動性過剩?為甚麼這部分資金不能從銀行體系中流出來進入金融市場、企業等等?市場上資金很充分,各種的證券工具很多,這是正常現象,祇能說是流動性充裕。過剩是指某一部分東西閒置在那的,是一種浪費。

  我們再做第二個假設,即全球流動性是非常充裕的,那麼,其對應面一定有兩個最基本的事實:其一,利率應當是下行的;可是自從二零零四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的市場利率一路是上行的,除了二零零七年八月份以後。其二,資金多貨幣多,物價一定是要上去的,但在上述時段也沒有發生主要發達國家的明顯通貨膨脹。

  所以,關於“全球流動性過剩”,我祇看到這種說法,卻沒有看到如何證明的。但是,我可以證明它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不可能將這部分資金予以“鎖定”,使其成為一種過剩資金的。與此相比,在中國,確實存在一部分資金以某種方式“鎖住”,從而,沒有投入經濟運行和金融市場的。對此,我們稱為“銀行體系內資金相對過剩”。

  引致中國流動性過剩的第二種說法是,通過貿易管道,也就是貿易順差。一些人認為,貿易順差就導致大量外匯進入中國,央行就要拿錢去買外匯,由此導致大量貨幣投放,從而導致流動性過剩。我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最好去看一看貨幣數據,把它看清楚再講話。我們的貨幣統計分為M0、M1、M2 三種,央行祇發行M0,M1大於M0的部分和M2大於M1 的部分都不是央行發行的。那麼,你要看看央行發行的M0 有沒有因為大量外匯進來就導致貨幣發行大幅增多就清楚了。M2大於M0的部分並不是央行發行的,跟央行沒有關係,所以,也不是貿易順差導致了這種局面。

  既然如此,中國實踐中發生的流動性過剩就不是外生的,它事實上是在中國經濟運行中“內生”的。既然如此,就不應從海外尋找。

  有人認為,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導致物價上升,由此,需要提高利率來抑制流動性過剩。鑒於中國二零零七年的物價上漲主要是豬惹的禍,所以,我們當時就問:“加息了,豬就長肉了?”加息了,不僅豬不長肉,反而掉肉。因為規模養豬是要貸款的,加息的話成本會增加,農民就更不願意養豬了。我們不同意將物價上漲簡單地稱為“通貨膨脹”,因為二零零七年的物價上漲不是貨幣發行過多引致的,與貨幣政策鬆緊無關。在中國,祇要是說到“通貨膨脹”,就去找央行,可對這次物價上漲,央行無能為力,因為與央行無關。因此,對目前的狀況,我們就叫物價上漲。解決物價上漲有很多方式,但不一定是貨幣政策的問題。用貨幣政策來解決,執行下去是沒有甚麼好處的,會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
  
  上漲的物品集中在兩類
  農產品漲價是必然也是必須
  
  中國資金相對過剩的成因是甚麼呢?它發生於中國經濟體內,即總儲蓄減去總的固定資產投資再加上貿易順差後,還有一大塊剩餘,從而使國內的工業品市場嚴重地供過於求。實際上,現在漲價的主要是兩類東西:一類是農產品,一類是資源性產品。那麼,你能說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農產品不漲價嗎?農民在那說,政策都是你們定的,為了保護你們城市人的利益;不讓漲價,我們虧本就不生產了,結果造成農產品(如豬肉、糧食等等)供不應求。

  我們現在最基本的理念需要改變。甚麼意思?就是必須告訴城市裏面的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農產品價格往上升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不應該動不動就打壓價格。這種價格上升,算不上通貨膨脹,大家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因為祇要名義收入高於物價上漲率,或者你的實際收入水準提高了,你的生活水準就提高了。

  資源性產品漲價的原因主要不在中國,來自國際市場,中國能夠運用貨幣政策控制國際市場價格嗎?現在鐵礦石又上漲了百分之六十五了,這是國際定價,關鍵在你要不要買。石油是針對中國的嗎?銅和黃金都是針對中國的嗎?這都是國際市場因素,咱們控制不了,難道由此導致的物價上漲,我們都來個緊縮貨幣?這是國際市場的問題,也是中國自己解決不了的,這個事也得給大家解釋清楚,政府不是萬能的。

  中國的事,不管大家有多大的意見分歧,但是,我主張一條,不要簡單地拿一件事來說其他所有的事。二零零七年,把甚麼都歸咎於流動性過剩,甚麼房價上漲、股價上漲、物價上漲是流動性過剩引致的,信貸增長過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經濟增長偏快也是流動性過剩引致的;現在一些人又把GDP增幅下落、外貿增幅下落、股市下落等等都歸因於次級債危機。
我認為我們不要把問題一股腦歸結到一個次級債危機上,那樣太簡單了。

  陳鳳英:世界經濟形成多元動力


  我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持比較樂觀態度。問題是,在世界經濟持續五年高增長情況下,甚麼原因導致突然出現這麼大的拐點,世界經濟是否出現了震蕩性滑坡。因此,我們應該知道震蕩的震源、震中、震級和震波何在。祇有搞清這些問題,我們才可比較準確地判斷當前世界經濟形勢。
 
  世界經濟出現多元增長
  美國已經不是唯一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十月份的報告認為,世界經濟正在進入高增長時期,即進入了二戰以後的第二個黃金期。在過去五年中,世界經濟創造了年均四點五的高增長。我認為,目前世界經濟是從高點向低位回落,但是擴張勢頭沒有改變,整體而言實體經濟未出大問題。

  為甚麼這麼講呢?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不像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樣,由美國一架馬車拉動。世界經濟現在是多方發展,如新興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亮點,其中亞洲新興經濟體表現最佳。應該說,亞洲經濟板塊重新崛起的時候到了。如果說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亞洲曾經是世界經濟的重心的話,那麼現在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往亞洲回歸。所以,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依然不錯,世界經濟出現了多元增長態勢。全球經濟正發生著結構性變化,新興經濟體開始從世界經濟的邊緣向中心遷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