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發展中日關係的動力與挑戰
2006年10月8日,當選日本首相不到兩周的安倍晉三應中國總理溫家寶之邀訪華,與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國國家領導人舉行會談,打破了中日兩國間長時間無首腦互訪的僵持局面。中日首腦互訪的重新啟動,不僅從最高政治層面上迅速制止了中日關係的持續下滑,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幾年來中日之間空前激烈的政治緊張狀態,促使兩國關係開始朝向緩和與改善的方向發展,而且為兩國關係邁向更高層次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巨大空間…
|
|
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打造新的平台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經營模式由企業首創。最初,中國企業在境外建設只供本企業使用的生產和貿易基地,如海爾美國工業園、巴基斯坦工業園等。後來,企業在境外建造的園區向製造、物流、貿易多功能、綜合性園區發展、園區不再局限於僅為本企業提供服務,而是要成規模地吸引從事製造、貿易活動的二級開發商進駐入園…
|
|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模式選擇
中國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主要是基於以下背景:一是中國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以期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政策的引導和企業的努力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成績突出。2006年1-9月份,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40.6億美元,同比增長175.7%。2005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9.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8%。…
|
|
調適中的中美戰略關係
毋庸置疑,中美兩國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存在著深刻分歧,主要表現為雙方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發展路徑選擇等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甚至是尖銳的對立。另外,在實力層面上,美國是當前國際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惟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一個處於急劇上升期的大國…
|
|
構建新型的建設性中美軍事關係
近年來,中美軍事關係穩步提升,特別是2006年,中美軍事交流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6月,中國軍方首次赴關島觀摩美軍演習;7月,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郭伯雄訪美;9月與 11月,中美兩國海軍先後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海上聯合搜救演習,這是中美之間長達8年的海上軍事安全磋商的結果,是中美兩軍開展交流合作2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務實性交流,標志著中美兩軍交流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尋求戰略互信
2006年12月14-15日,中美雙方在北京舉行了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財長保爾森分別作為兩國元首的特別代表共同主持對話,美方代表團派出了包括6位部長和美聯儲主席在內的超豪華陣容。雙方代表團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令外界對對話的成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
|
兩岸關係:新形勢與新階段
作者指出:海峽兩岸關係新形勢和新階段的出現,是大陸和台灣內部因素長期發展變化累積的必然結果,也是海峽兩岸關係長期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反映了兩岸民眾的願望,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所以,新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和新階段的更加明朗,不會因為「台獨」勢力的干擾而中止,也不會因為發生某些事件而逆轉。對於二○○七年以及更長時期的海峽兩岸關係可以、也應該有比較樂觀的預期…
|
|
構建和諧社會與兩岸關係
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這是代表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執政黨,就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探索與構建自己的理論與制度,開始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開始包容人類“普世價值”,明確提出我們要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社會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
|
|
未來一年的兩岸關係不容樂觀
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沒有想到,二OO六年九月十五日「紅潮圍城」,十月十日「天下圍攻」,反貪腐運動百萬人怒吼並沒有讓民進黨在十二月九日的北高兩市選舉中嚐到挫敗。民進黨在台北市雖然沒有贏得市長,但是也得到百分之四十一的選票,超過上一次選舉所得。民進黨在弊案頻傳的高雄市,出人意外的以一千多票贏得市長。表面上,國民兩黨各贏一市、平分秋色,但是了解台灣政情的人大多會同意,以選前民進黨低迷的氣氛看來,國民黨其實是輸了!…
|
|
二○○七年中國經濟政策展望
二○○七年中國仍將面臨國際收支不平衡、銀行體系貨幣流動性過於寬鬆、固定資產投資膨脹、能源環境壓力較大等突出矛盾。二○○七年也是中國加入WTO進入“後過渡期”的第一年,國際因素的影響將使經濟形勢進一步複雜化。宏觀調控政策在總體上要堅持穩中偏緊取向,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以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為核心…
|
|
中國利用外資形勢分析
進入2006年以來,非金融類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延續了2005年的發展態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新批項目和實際投資金額略有減少,全年走勢仍不明朗。根據商務部外資統計,2006年1—9月,中國新批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為3萬家,同比下降6.8%;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25.9億美元,同比下降1.5%。從累計新批專案和實際金額的減少幅度來看,與2005年全年水準基本相同…
|
|
二〇〇七年中國外貿運行態勢
從目前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長有所減緩,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對出口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再加上2005年四季度出口規模處於較高水準,今年四季度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將出現回落。而當前宏觀調控初步見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落,會影響進口增長速度的提高;加上2005年四季度進口增長較快、基數較高,今年四季度中國外貿進口增速也將略有回落…
|
|
中共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和諧社會”成為中共理論創新和戰略創新的重要生長點。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方面。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二OO五年二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闡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和主要任務。最近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系統論述和全面部署……
|
|
中國模式與和諧社會的制度體系建設
從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黨和政府隨著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中國近30年的改革開放和未來發展走向的深刻認識,通過黨的十六屆二、三、四、五和六中全會,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終極價值目標、並以二者統領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
|
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
中國新世紀的三大任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祖國統一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三項任務的核心當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如果不順利,就無法吸引台灣,和平統一就有困難;在迫不得已使用武力時,也將力不從心;即使統一了,也無法承受統一的代價,因為代價可能相當昂貴。由此可見,大陸作為中國的主體,舉足輕重。但反過來,祖國統一也能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加戰略優勢,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其意義十分重大。……
|
|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矛盾
美國的台海關係政策基於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是一種兩手戰略。儘管這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存在內在矛盾,它們被認為符合美國戰略利益,因為美國一方面需要發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同時要兼顧台灣的防衛安全以防北京使用武力統一台灣。這種兩手戰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持台海現狀的目的。然而,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的台灣民主化和台獨運動發展使這種兩手戰略變成了兩難戰略,這主要是下列兩個原因造成的。……
|
|
日本對台政策的特點和趨勢
日本的對台政策,是對中國兩岸關係產生影響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也是中日關係的最敏感問題之一。冷戰結束後,在“總體保守化”和“對華強硬化”的政治氛圍下,日本的對台政策開始出現倒退傾向。日本不斷突破界限,以漸進方式與台灣當局發展政治與安全關係,具體表現為:對台干預態勢由“模糊化”轉向“清晰化”;“對台關係升格化”;構築武力干預台海危機的機制等。但日本不會輕易以中日關係破裂為代價來發展對台關係。……
|
|
中東陷井:美國欲出不能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明確將戰略重心鎖定在中東,但卻在中東陷入嚴重的戰略困境。這與美國新霸權戰略的缺陷直接相關:在理論層面,美國放棄了長期實施的現實主義政策,因而就喪失了明確的利益訴求;在操作層面,美國新戰略目標超出美國自身能力,而通過民主改造實現反恐目標,又犯了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錯誤;此外,美國忽略了國際合法性,因而不得不付出額外成本。……
|
|
美國是黎以衝突最大輸家
一個多月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越過邊界偷襲正在瞌睡的以色列邊防軍,打死八名,將兩名生俘而去。以色列以此為藉口向黎巴嫩進攻。先是對基礎設施狂轟濫炸,其後又發動地面攻擊,全球為之震動,甚至有人說是世界大戰打起來了。世界主要領袖中最處之泰然的是布什,也不知道他是反應遲鈍還是麻木不仁,到形勢發展得不可收拾時,美國想要尋求黎以停火卻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主動權了。……
|
|
中國金融改革:進展與發展趨勢
作者指出,隨著金融業全面開放日程的臨近和宏觀經濟對於金融改革要求的日益迫切,中國的金融改革在延續上年的快速、深刻變革趨勢的基礎上,創新和轉型的勢頭開始凸現。在改革中需對金融機構內控機制及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機制加強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