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七年中國外貿運行態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6 11:45:04  


  中評社訊╱題:二〇〇七年中國外貿運行態勢 作者:張峰(北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

  •二〇〇七年中國外貿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什麽?
  •國際、國内經濟環境變化對中國外貿有何影響?
  •明年外貿發展趨勢如何?
  •怎樣促進中國貿易平衡發展?

  從目前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長有所減緩,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對出口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再加上2005年四季度出口規模處於較高水準,今年四季度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將出現回落。而當前宏觀調控初步見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落,會影響進口增長速度的提高;加上2005年四季度進口增長較快、基數較高,今年四季度中國外貿進口增速也將略有回落。初步判斷:2006年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75萬億美元,其中,出口將增長24.5%,進口將增長21.5%;全年外貿順差將達到1470億美元左右,比上年增加450億美元,低於2005年新增的655億美元,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

  展望2007年,中國外貿制約因素有所增加,進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回落,但貿易順差規模仍難以出現明顯縮小。如何加快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貿易順差規模,成為重要課題。
  
  國際經濟環境分析

  從國際環境看:

  (1)世界經濟貿易將穩中略降。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上繼續延續近兩年快速增長的勢頭,但在各大國央行紛紛提高利率之後增速有所放慢。目前美國經濟已經顯露放緩跡象,二季度美國GDP增長僅為2.9%,比一季度的5.6%降低近一半,下半年也會繼續保持這一回落態勢。儘管目前歐洲和日本發展勢頭較好,但在2007年裏也將逐步放緩,而發展中國家受發達國家影響,經濟增長也必然減速。

  總體上看,2007年世界經濟將穩中略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秋季預測,世界經濟2006年和2007年將分別增長5.1%和4.9%,世界貿易增長率2006年為8.9%,2007年為7.6%。其中,美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3.4%和2.9%;歐元區經濟今明兩年預計將分別增長2.4%和2%,其中今年的增長率將創過去6年來最高紀錄;日本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2.7%和2.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7.3%和7.2%。

  同時,2007年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如各國通貨膨脹風險、國際油價和初級產品價格走勢、全球不平衡加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突出等。世界經濟貿易放緩對中國最直接的影響是出口增速下降,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依賴很大,因此受到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

  (2)國際商品市場價格走低將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由於國際商品市場供求失衡、投機活動增多的影響,2006年國際商品市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使中國進口付匯大幅增加,降低對外貿易的整體經濟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近期國際市場大宗產品價格有所回調,但仍保持在較高的水準。8月份,主要反映國際市場初級產品現貨價格水準的中價國際A指數比上月微跌0.56%,比去年12月上漲24.53%,比去年同期上升21.97%;反映期貨價格水準變化的中價國際B指數比上月下降1.53%,比去年12月上漲32.25%,比去年同期上升35.82%。2007年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產能增加的影響,國際油價和重要原材料價格上升幅度將有所減緩,國際石油價格雖有波動但年均價水準比2006年將略有下降。

  國內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

  從國內環境來看:一方面,中國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國內不斷提高的貿易便利化條件、企業技術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貿結構等多種因素決定著中國在世界貿易增長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特別是當前國民經濟繼續處於高增長平臺,為外貿快速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近幾年形成的工業生產能力加強了中國出口供給能力。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

  (1)中國貿易平衡壓力持續,政策調控力度將加大。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出臺了降低出口退稅率等一系列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調整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品質的政策將在2007年進一步得到落實,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出來。

  (2)2007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果將進一步顯現,國內經濟降溫會對進口產生較大影響。

  (3)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截止至11月14日,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達3.12%,創出了匯改以來的新高。

  (4)今年1-9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30021家,同比下降6.8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5.89億美元,同比下降1.52%。外商直接投資增速下降,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資帶動貿易效應。

  (5)貿易摩擦將繼續成為困擾外貿持續、穩定增長的問題。

  二○○七年外貿形勢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環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約因素有所增加。考慮到外貿進出口連續多年持續快速增長、貿易順差規模巨大等基數因素影響,2007年中國進出口增長速度將明顯下降,對外貿易將呈現均衡發展態勢,貿易順差增長幅度將有所縮小。預計2007年全年出口增長速度將達到15%,增幅比上年下降9.5個百分點;進口增長速度將達到14%,增幅比上年下降7.5個百分點;貿易順差約177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近300億美元,與上年淨增450多億美元的水準相比,淨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減弱,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需波動風險有所減弱。
  
  促進貿易平衡的政策建議

  1.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高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通過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手段,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鼓勵擴大重大裝備關鍵件、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國內短缺的資源性商品的進口,進一步優化外貿商品結構。

  2.完善利用外資和加工貿易的有關政策。進一步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嚴格限制低水準、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資專案進入。規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嚴格執行國家對外商投資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完善加工貿易產業准入機制,擴大加工貿易禁止和限制類商品目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和升級。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強產業配套,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更多地採用國產料件,延伸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鼓勵加工貿易向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3.加快建立進出口貿易協調機制。密切跟蹤對國內產業影響重大的資源類產品,建立進口促進體系,實施調整戰略儲備。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預警和貿易摩擦協調應對機制,對出口增長過快、容易造成貿易摩擦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採取自願限制出口的措施,提高行業組織的協調功能和企業的應訴能力。

  4.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制定並落實境外投資產業指導政策,完善境外投資的配套措施、專案核准制度和國內協調機制,支援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擴大境外資源開發合作,提高境外資源的利用能力,實現資源進口多元化。積極發展境外加工貿易,轉移部分順差。

  5.進一步加快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步伐,完善出口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使出口價格能夠真實反映出口商品勞動成本、環保成本和資源成本,增加出口的社會效益,抑制出口低成本擴張,從而達到提高出口品質和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目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2月號,總第108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