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 
李家超《2023年施政報告》發言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3-10-25 16:12:21


 

  建地造地 發展安居

  提速造地和發展

101. 政府會繼續提速造地,改變以往多年缺地的困境,措施包括:

(i)精簡法定及行政程序──繼成功修訂法例後,我們會推出更多精簡程序的行政措施,例如12周內完成處理簡單業權查核個案,加快發放收地補償;放寬停車場樓面豁免安排,容納建於上蓋的停車場等;

(ii)擴大標準化補地價安排(註三)──今年內恆常化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安排,將適用範圍擴展至1987年前落成的特殊用途工廈。政府亦會推出試行計劃,分階段將“標準金額”擴展至新界農地,首階段對象是元朗、北區及屯門的現有新市鎮範圍及鄰近的鐵路站的私人發展項目;及

(iii)加快圖則審批──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可以改良建築設計及加快施工流程。政府今年內會公布全面採用BIM製作和審批私人發展項目的建築圖則的路線圖。我們會要求香港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及港鐵,帶頭明年第二季起以BIM製作住宅項目建築圖則。

  市區重建提效

102. 面對市區及樓宇老化,我們須雙軌推進重建和維修,措施包括:

(i)貫徹“規劃主導”重建模式──市建局正進行荃灣及深水埗的規劃研究,預計明年下半年起分階段提出具規模的市區更新大綱藍圖及重整建議。我們正落實《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中的建議,容許選定地點的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移除彌敦道商業地帶的地積比率限制,以及改劃部分特色街道的用途等,增加重建誘因。未來五年,市建局會開展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和油麻地南“整合街區”重建項目;

(ii)加大市建局財務能力──為協助市建局應付未來資金周轉需要,政府今年中批准市建局將借貸上限由原來的60億元增至250億元,亦會透過向市建局免地價提供合適土地,提升重建計劃的效益及市建局的可用資產;

(iii)加強放寬強拍門檻的政策針對性──政府去年提出把申請強拍的門檻按樓齡由八成放寬至六成至七成。經考慮持份者意見後,政府認為放寬程度除樓齡外應考慮地區重建的需要,原則是較低門檻應適用於重建迫切性較高的舊區高樓齡樓宇。發展局會闡述最新建議,今年底提出法例修訂草案;及

(iv) 研究大型重建新機制──今年內開展研究,透過政策措施利用交椅洲核心商業區用地以外的部分填海土地,協助推動公私營舊區重建項目。

  釋放土地發展潛力

103. 我們會善用現有土地,釋放發展潛力,包括:

(i)活化紅磡站及周邊用地──邀請港鐵進行初步研究,明年提交方案,重新規劃及發展紅磡站及周邊鐵路設施用地,以及紅磡體育館以南的臨海及碼頭設施用地,合共約十公頃,更新紅磡站的配套、釋放商住樓面,及締造活力海濱。政府亦會研究加強紅磡和尖東的行人連接性,改善紅隧巴士站的候車環境;

(ii)發展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明年完成研究該20公頃用地的發展方向,考慮在當地發展對交通要求較低的住宿設施(例如長者住宅、“人才公寓”及康體訓練住宿),並善用石礦場和海岸線,提供休閒康樂設施,促進島嶼旅遊;

(iii)善用“綠化地帶”──約16 000公頃“綠化地帶”中超過一半有明顯發展限制。餘下8 000公頃中,1 200公頃已納入發展計劃,另255公頃去年已宣布會進行技術研究以評估建屋可行性。其餘“綠化地帶”包括大量斜坡,經檢視後確認發展極具挑戰。由於已覓得未來30年所需的房屋、產業和其他發展用地,現階段政府不打算進一步在“綠化地帶”作大規模發展,但會考慮部分用地可作康樂、旅遊等用途。其中,大嶼山南部生態康樂資源豐富,可考慮在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提供生態康樂設施。發展局會在明年上半年聽取公眾意見;及

(iv)一地多用 混合發展──政府正推進六個“一地多用”的試行項目,例如將於2027年落成的安達臣道石礦場聯用大樓項目。我們將繼續秉持這發展理念,為社區提供體育、文康及社福設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