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是工業用地方面。因為香港經濟已慢慢發展至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的比例算少了,好多以前規劃的工業用地到今天來看是否可以改為非工業用地、住宅甚至商業用地呢?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所說的“綠化地帶”,這個話題有點敏感,它並不屬於郊野公園的範疇,但在市區周邊。
以上是政府的短中期想法。那麼,長遠的做法是什麼呢?
長遠做法就是在非維港的地帶填海、發展岩洞,這個有些局限,因為一來成本較貴,二來將現有設施放入岩洞中過程也比較長,第三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發展新界,新界粉嶺、洪水橋一些項目正在商討中。粉嶺與上水有三百多公頃(可供開發),洪水橋那邊有四百多公頃,如果按照政府目前的想法,粉嶺和上水可提供六萬個單位。但想一想,搞這麼多東西出來,已經諮詢了20年,到現在還沒完全付諸實踐,過了十來年也都只能弄出6萬個單位,這個過程真的很“長期”。洪水橋也是,400多公頃也不過有6萬多個單位,這並不太理想。
另外一個也是正在討論的北區元朗一些荒廢的農地,這有257公頃,可以弄出大約5萬多單位,東涌也都可以再弄出5萬多個單位。
還有一點就是政府的審批程式,批准土地規劃的過程很慢很繁複,可不可以簡化呢?
另外一點我也想順便說說,很少人討論這一點,那就是我們香港已有的鐵路系統效率很高,希望政府可以在鐵路沿線多找地方建適合中下階層家庭居住的中小型單位,因為這些地方不需要開車。構建線性城市,沿線居民可以通過鐵路交通出門去上班、打球、吃飯、游水等等,能夠減輕香港現有整體的交通壓力。
其實香港已經做的不錯了,香港每天有一千二百萬人次使用香港的公共交通,意味著香港幾乎有九成的人在使用公共交通,而在歐洲、美洲、澳洲這些地方,沒車都會很慘,所以香港其實很幸福,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有效率,我覺得香港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香港已有的便捷設施,造福香港中下階層。
簡福飴:剛才劉生講的這些,已經介紹了方方面面,大家如果對他所說的某一方面有意見或者看法,可以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