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社論壇實錄:誰主香港沉浮?
http://www.CRNTT.com   2012-04-03 00:15:44


 
  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1983年說要“培養治港人才”,但具體應該如何實行呢?目前有兩大方向,比如說參考新加坡模式,將AO變為不純粹是公務員,而是未來是要參選的人才,意思即是改變AO的性質和要求。以往AO可能是英文講得好、溝通能力強就可以,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你透過AO這個“殼”去做,你選取人的標準是不一樣,AO未來是要參選、要做問責官員的。如果不走新加坡模式,那我們是否要在社會上架設一些階梯,如果社會有從政的階梯,哪怕是政黨的社區幹事、或者做研究、或者在智庫養一班人,哪怕是你再上政府裡面,除了政治問責官員之外,其他的短期合約或者見習生等等,要有相當的承載量,管治人才庫才會加厚。當然不是說要立即去做,但起碼方向是要這樣。5年也好、10年也好、起碼我們有方向性。我認為,培育政治人才要分上中下游,處於上游的大學,到底除了提供公共行政和國際關係的課程之外,有否開設培育政治領袖和有關管治的課程呢?現在我們經常辦選舉,選舉的理論和操作等實務知識能否普及呢?上游就是大學和有關培訓的課程,中游就是把接受培訓的人士放在不同位置上接受政治磨練,到了下游便是經過十數年磨練而具有百般武藝的成熟政治人才,可以競選行政長官或任命成政治問責官員,這是香港所缺乏的政治人才培育的系統工程,以前英治年代是有的,不過不是在香港,而是在英國。英國管治殖民地的官員在高峰期有3萬人,光是AO就有接近3000人。這支殖民地公務員隊伍,既不是英國本土公務員,亦不是在地的公務員,他是由英國殖民地部負責招聘、培訓、管理和調配的。這支管治隊伍有3萬多人,當中有20多個職系,AO就是負責管治殖民地的最核心隊伍,不過英國的AO跟香港招聘的AO是兩回事。

  不管是英治年代或是“港人治港”年代都需要一些功能性組織來支援。但香港過往一直沒有完全認識到,自治到底是什麼一回事?自治需要有什麼組織?需要有什麼制度?有什麼配套?我們一概不認識。 

  政策支援系統如何建立?就是要建立起專業、龐大的研究隊伍,未來將會發揮影響力,在公共政策辯論、表達意見、有兩造意見黨爭執時擔任一個折衷的角色。其實政策研究和智庫的工作,除了發掘新知識之外,還有一個功能是,增強社會凝聚政策共識的能力,但現時香港缺乏這樣東西,所以很多事情就算有良好願望,都做不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缺失,是功能缺失,希望梁先生注意到這一點。 

  所以我覺得梁振英需要有這個視野,否則未來管治是有一定的困難,很難打開局面。今天不播種,未來三年都不會有收成。這個怎麼去做,如何貫穿大學、智庫、政黨,在政策研究方面做出空間很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