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之瑜 |
中評社台北10月23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民進黨主張台獨,國民黨反對統一,照說台灣已無統一的言論市場,但是北京卻能繼續在兩岸關係上有所斬獲,這不能不歸功於台灣本身的分裂。在台灣失去能動性的情況下,反映出台獨不再是有意義的信仰。甚至,既然台灣內部的分裂性質非關思想,便只能是肉體的。這一方面說明台獨作為思想,已經失去號召力,但台獨自我摧毀的衝動,另一方面也預示了,台灣已經沒有可以從事統一談判的主體。
國民黨日趨反統,就從曾經幻想終極統一的馬英九的變化,可以一葉知秋。馬英九在李登輝的赦免下成為新台灣人,這是他發生變化的肇端;父親馬鶴淩的過世,是他矢志堅守台灣主義的終點。不但李登輝對他幾度表示感到滿意,就連陳水扁都認為自己最大成就,是把國民黨與馬英九綠化。然而,這個向台獨近乎繳械的國民黨,仍然繼續遭到民進黨的徹底否定,就連有助於台灣整體自信的台北市花博展覽,也受到波及。民進黨沒想到或根本不在意的是,向台獨靠攏的國民黨如此遭到詆毀,等於台獨的自我詆毀。
迄今民進黨不接受國民黨與馬英九加入了廣義的獨派,如果承認,台灣獨派就可以進行大團結,並且透過馬英九而得以形成親台獨的清廉聯盟,面對北京更可以滴水不入。然而,民進黨本身對台獨的思想信念卻禁不起考驗,在權力與利益的誘惑下,掌握權力的慾望已經壓過台獨對他們的號召,或他們對台獨的憧憬。自由時報一再詆毀馬英九與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正是這種為了權力可以放棄完成台獨的最佳範例,導致台灣政壇的分裂與思想信仰日益脫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