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4 00:10:12  


 
  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義

  經過近數十年來中西學者的研究,墨者與統一之前的秦國有密切關係已成定局。墨子壯年就以城防及軍械發明製造聞於列國。遠早於古代西方,墨子及其精於工藝的信徒即懂得杠杆和滑車的原理。

  獻公上任第一個目標,就是重新奪回河西地。

  這段黃河東邊的汾水和涑水流域是三晉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口的重心;西邊陝西境內的洛水和渭水下游平原是有待嬴秦充分開發的寶藏。這些河流及其眾多支流都匯集此區,注入龍門、潼關之間的黃河。所以無論從軍事或經濟的觀點都是秦魏必爭之地。

  由於黃土高原土質疏鬆,長期流水的侵蝕把表層的黃土堆積切割成溝壑原梁縱橫破碎的地貌,而如此複雜的地貌正是刺激戰國初期攻守戰術和武器創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據河西戰爭史事表,魏國在公元前419—408年這十一年間,攻占秦河西地的戰略完全成功。開頭經過三年的拉鋸戰已初步完成少梁要塞的工程。隨即居高臨下沿著黃河南進。讀到《史記》魏“圍繁龐,出其民”即可體會出這兩短句不啻是司馬遷大寫意筆法描繪的一幅攀城蟻附浴血肉搏的圖畫。

  魏軍攻占合陽之後,即轉而麾師西南,進入洛水下遊行將注入渭水的平原地帶。這地帶川流異常曲折,港汊縱橫,激戰之後雙方都需要選擇地點高壘深塹。魏一度進軍深入渭水以南的鄭(今陝西華縣境內),然後自動撤回到渭北建築新根據地合陽和洛陰。弱勢的秦只能退守下游洛水的西和南:“塹洛,城重泉。”《括地志》:“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應在今大荔縣境內,距今西安市東緣僅僅一百二三十公里了。可見魏占領下的全部河西地已如一把利劍直指秦國的心腹了。

  古今學人幾無不同意現存《墨子》書尾《備城門》等十一篇最為難讀,這是由於歷代重文輕武,更由於原書有關城守諸篇部份原簡在漢代遺失和錯置。經過半個世紀中西學者的注、譯和考詮,這些篇章里的錯字、專詞、術語和內容大致已能通讀;讀後大有助於加深了解秦魏河西戰爭在軍事及政制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墨者對增強秦國攻防戰術的貢獻。

  讀了《墨子》最後這十一篇再重溫《史記》,就會聯想到選擇地點修築一座要塞城所需空中、地面、道路、橋梁、水面、地穴全方位所需軍事工程技術及規模之艱巨和交戰時動用機械與大小兵器種型之可觀。堅而且厚的要塞主城城墻的頂部之內必須築有利於與敵人短兵相接的“女垣。”主城四隅尚須築有更高的“望樓”和與主城配合向敵人交叉側射的若干“行城”和“雜城,”更無論外圍的濠池、吊橋和木栅等屏障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