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0 00:25:44  


耿曙
 
  耿 曙:面對台灣分裂的社會 馬政府的論述分裂在所難免 

  剛剛吳老師和楊老師都提到,我們新政府兩邊不討好的情況,可是我覺得這樣的拉扯或分裂,其實是來自台灣的政治結構:本來在統獨問題上,台灣就是一個拉扯與分裂的社會。處於這樣一個結構之下,為了確保馬“總統”第二任能做更多事,所以現政府祇得採取這樣左右為難的路子。所以我覺得解決目前左支右絀的出路,可能不在馬政府而在對岸。我的觀點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大陸施惠特定團體的效果不大 中共必須思考新的政策方向 

  從胡錦濤主導兩岸關係後,對台政策基本上有一個大方向,就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根據實證研究,這個做法的成效有其局限,大陸可能要根據現階段的實踐開展一些新方向。 

  目前大陸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在經濟上施惠特定團體,如農民、企業家和台商,二是強化兩岸的交流接觸,如台生、青年邀訪、兩岸聯姻等。大陸希望通過惠台政策與強化交流,逐漸改變對抗性的台灣認同,促進兩岸的統合,但經過數年政策的實施,上述政策的成效還是有限。 

  施惠於農民的政策,因為台灣農產品多是“產銷分離”,掌握運銷流程者可以因此獲利,多數農民則既沒得益也不瞭解。而對於台灣企業家和台商來說,大陸的施惠政策,雖然有利於他們的經營,但經過一定的詮釋分辨之後,多數人仍傾向“利益歸利益,認同歸認同”,錢照賺,立場照樣。

  就促進兩岸接觸來說,台生在大陸的學校,相對孤立社會之外,多數仍然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行為規範也是台灣規範。至於大量邀請台灣青年學生,的確有助於改善他們對大陸的印象,認為大陸快速發展,共產黨也不那麼僵化,但比較深的接觸後,反而讓他們覺察到彼此的不同,仍然無助改變他們的認同。而大陸配偶,則多希望子女加速融入台灣社會、認同台灣社會,因此刻意強化子女“也是台灣人的身份”。

  認同是政治抉擇的最終依據,沒有認同做基礎的話,利益輸送、接觸交流再多也沒用;以往多認為擴大交流、擴大惠台,將有助於轉變台灣的認同,目前看來實際效果有其局限,大陸應該在惠台與交流政策之外,另求突破之道。

  “一個中國”已被妖魔化 兩岸未來應致力強化文化基礎 

  構建制度平台 對台灣民眾而言,“一個中國”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無關;因此,在還不成熟階段過分強調“一個中國”,反而會增加台灣民眾的疏離感,因此不適合作為構築兩岸共識的起點。因此,我認為,未來大陸促成兩岸統合的關鍵,一在強化文化認同,二在構建制度平台;不刻意強調“一個中國”,反能脫身泥沼,大步走向“一個中國”。

  所謂制度平台,就是要先承認兩岸分治分立的事實,承認兩岸在基本制度與生活方式,仍然有所不同的政治實體,再在這個基礎上求同存異,我想“一中兩憲”、“基礎協定”等構想,就是基於類似的思路。而凸出雙方共同的文化基礎,更是釜底抽薪的辦法,繞過兩岸幾十年的分治分立,直接從傳統文化把兩岸連結起來,建構兩岸共用的文化認同。具體做法比如說,大陸可以在更多的場合強調,台灣保存傳統文化最完整,大陸可以從文化交流中借鑒。或者像是未來的國台辦的發言人,可以找一個會講閩南話的。 

  黃光國:認同問題要擺在整個中國文化變遷來看

  我一開始就說,今天我們的認同問題,要擺在整個中國文化變遷的脈絡中來看,要擺在多元世界體制中來思考。所以我贊同耿教授的說法,先找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架構,大家一起來思考未來我們文化會如何變遷,然後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台灣的現代化進程走得比大陸快一些,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可供大陸參考,失敗的教訓也值得大陸吸取借鑒,以免重蹈台灣的覆轍。過去,兩岸的中國人走了太多不必要的坎坷道路,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幸。今天,我們現在一定要冷靜面對歷史,面對現實,然後看未來該怎麼走。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來談認同問題,我覺得才比較有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