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0 00:25:44  


 
  吳玉山:兩種統合理論

  聽了前面大家的意見,我覺得基本上有兩種力量:

  一種力量把兩岸認同導向一個相容的(compatible)大框架,並不斷詮釋這個框架,使得兩邊都可以在這個大框架之下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

  另外一個是相互排斥、彼此沖突的力量。導致彼此沖突的,有幾股力量:剛剛李教授提大陸對台灣的打壓、有點像是對岸用民族主義把台灣壓進它現在的制度框架裡,而當台灣不想進去的時候,只好連中國一起反掉,把大陸的邏輯一起推掉。第二個原因,剛剛比較少人提,答案就是台灣的政治民主化以後,這種東西一定會出來,就是操作認同問題,可以獲得政治上的利益。第三個是國際因素,即中國大陸崛起之後,所有的人都認識它,即它就是China,然後這是Taiwan。所以語言上已經變成one China, one Taiwan。

  那往反方向推的有幾個力量,我們剛提到的有馬英九,但我覺得他不是往反方向移動,他是想把現狀凍結起來,但是他凍結不了,因為當他把自己擺在中間的時候,其實他跟另一股力量在中間會形成新的沖突區域(exclusive area),結果是往另一個方向去推。第二個是剛剛耿曙兄提到的,“利益”是不是能變成認同,他的實證研究認為不行。第三個就是剛剛好幾位都提到的,是不是我們在制度上去找個解決,不管是“一中兩憲”也好,或是亞中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idea,如中華卡──我覺得基本上有點像兩岸公民的意思,或者是說四年為一期台灣宣佈不獨立,大陸宣佈不動武,這樣弄久了以後就有點像security community的味道。
 
  這其實都是整合理論中的兩大支:一支從下而上,一支從上而下,希望往這方面去走。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可能就點出大家各自的力量、可能往不同的方向發展,然後裡頭我看到大概的框架是這樣子,那基本上我都贊成。

  馬英九應該好好思考怎麼樣在兩岸關係上有所作為

  在此我有一點看法就是,我們剛剛有一點是寄希望於大陸當局,因為比較認為台灣這一邊會受到政治架構的影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性發展,馬英九到了第二任期,才比較有大開大闔的可能。然後對方其實比台灣急,因為胡錦濤如果在兩岸方面有所作為,可以在歷史留下功業。

  不過我想,時間流逝很快,四年之後會是個什麼樣的情境,實在很難說。因為我教這類型的課程──大陸研究、兩岸關係,教了十多年,我從我學生講話的方式,就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就好像是做出來的認同圖形一樣,他們講話用的詞語、他們的基本概念,那是很清楚的。所以,四年以後的情形會怎麼樣,現在難以預料。

  我覺得,或許無法寄希望於現在的政府,可是必須要提醒(alarm)他。現在有一個趨勢,其實長期來講對台灣來說是無益的:當大陸發現通過“利益”無法抓住台灣的認同的時候,大陸會做一個選擇,就像剛剛李教授所講的,當民族主義起來的時候,大陸可能用一種台灣比較不願意看到的方式。

  “天下”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可是我們也曉得,在那部《英雄》的片子裡,“天下”的意思是什麼?是寧可讓秦始皇統一天下,不要去刺殺他,只要這樣的話,天下才能統一、沒有戰爭。其實他也可以被帶往那一面去解釋。

  我在想,今天在台灣,以馬英九現在所處的位置,真的應該好好去思考用什麼方式。如果他認為有些方式太生硬(blunt),對自己的選舉、選票有影響,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說,李登輝在推“兩國論”前,他的“中華民國”主權強化小組運作了大概一年多。很多那時候想出來的東西,後來民進黨政府也都在運作,蔡主席不就是裡頭的核心人物嗎?還有其他好多學者。

  我覺得這個議題,現在政府必須仔仔細細地思量,不能只是想把經濟狀況顧好再說,然後認為跟對岸的關係,因為有各式各樣的利益糾葛在一起,不會有太多的問題發生。但是不要忘了,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歐洲國家利益糾葛最緊密的時候爆發的。所以,我覺得,這是腦袋跟肚子分家、上半身下半身整個分離。這種情況他持續到一點會有個breaking point。馬英九在他的四年內需要很仔細的再考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