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0 00:25:44  


張亞中
 
  張亞中: 兩岸的認同已經發生高度折裂現象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認同往往是被政治人物所建構。認同往往也做為區別我群與他群的判定標準。從正面來看,認同可以凝聚人民的共識,風雨同舟,共渡艱難。但從負面來看,我群與他群的分別心,也很容易把仇恨放入人民的心中,使得國家或民族的內部產生悲劇性的災難。

  不可否認,兩岸從1949年開始處於分治的狀態。在冷戰期間,兩岸沒有什麼互動。從“陸委會”所做的民意調查來看,1993年的時候,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48.5%,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16.7%,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有32.7%,總共來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高達81.2%,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只有49.4%。可是經過十幾年,2008年10月份遠見雜誌的調查顯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95.9%,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46.6%。贊成終極走向統一的只有19.5%,贊成終極走向獨立的過了半數,有50.6%。因此,兩岸的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已經發生了高度的折裂現象。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我個人的看法是,正如我剛剛所談到的認同可以經過政治操弄。李登輝、陳水扁在位的十多年時間,透過加入聯合國、“修憲”、“去中國化”、“兩國論”、“一邊一國”、入聯公投等等的政治運動,強化台灣主體性的包裝,作為走向台獨的野心,使得一個中國在台灣變得妖魔化,“我是中國人”在台灣也變成一個屬於禁忌的話題。 

  兩岸經貿交流愈趨頻繁並未拉近兩岸的政治認同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這十幾年來經貿交流越來越頻繁,可是從政治上來看,台灣也逐漸發展出把大陸看成“異己關係”的認知。從馬英九去年5月接任大位之後,表象上來看是重新開啟兩岸的協商,經濟往來也變得順暢,但是在政治和民族上的異己關係並沒有轉變的跡象。從馬英九的教育、文化政策與“國家”整體方向戰略規劃中,也沒有看到要強化兩岸認同的這一塊。 換言之,馬英九雖然贏得選舉,但他也接收了李、陳的主體論述,以強化台灣主體性、不統、不獨、不武做為兩岸關係的基調。

  台灣主體性與台獨僅一線之隔 強化兩岸認同刻不容緩 

  台灣主體性本來是鄉土研究的話題,可是它已逐漸被轉換成為一種政治論述。也就是說,台灣主體性固然不等於台獨,但是與台獨也只是一線之隔。如果馬在八年的任內,持續在台灣主體性上加溫,而沒有改善兩岸認同的話,那麼將來的台灣蘊藏著非常大走向台獨的資產。如果兩岸的認同從開始折裂到未來的斷裂之後,兩岸未來的和平工作會更為困難。 因此,如何增加兩岸之間的認同,如何強化兩岸都是中國一部分的認同,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