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開始動比雙方坐下來討論重要得多
我們很希望這件事有個開始,當然我們要對區域安全的環境做一些規劃評估,不要去了之後,反而招惹其他國家對你不滿意,不然會產生直接的負面效果。譬如說,這次因為奧會軍購延後,我個人強烈懷疑有其他含意,諸如此類這些事情,與其事後發生,不如事先做好通盤評估考量。所以我感覺這些事情做起來很快,像熱線用幾個禮拜談好就好了,前線就不會有誤判,這件事想做就可以做了,有這麼困難嗎?主要是我們要不要做的問題。
所以我經常形容大陸像恐龍一樣,2005年胡錦濤就和連戰談了軍事互信,到現在都沒有動作,因為恐龍太龐大了,一個訊息從頭腦到腳趾,到開始行動都是非常漫長的,而且有時還會錯。因此我們遇到許多人,有各種不同的反應,我們覺得這沒有關係。我個人覺得雙方開始動,比雙方坐下來光討論重要得多。
丁樹範:兩岸都有內在和外在的困難 前景審慎樂觀
聽完各位寶貴的意見,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審慎樂觀,講難聽一點就是不樂觀。基本上,大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點出一些實際上的困難;蘭將軍說大陸是非常龐大,不只是龐大,內部對一些問題的意見非常不容易整合;同樣的道理,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
今天馬政府的大陸政策被認為是政出多門,這就帶出一個問題,既然政出多門,那誰來做?這裡又產生政策協調的問題。而大家都想做,持續性也有問題。大陸可能也有類似問題。這都需要兩邊的領導人分別先去克服。
另外,台灣是四年一次選舉,政策可能因此而變化。大陸則是五年開一次黨大會,總書記雖可做十年,可是十年中不是一開始就充分掌控,需要時間鞏固權力。因此,能否有效的主導一個政策、協調一個政策,確實有許多困難要克服。
美國那邊對於台灣處理軍事互信議題,意見也很多。有人從歐洲經驗來看,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華約(華沙公約組織)兩方僵持不下,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壓倒另一方,才發展出軍事互信。兩岸目前缺乏這個條件,因此,不認為,而且也不贊成台灣與大陸發展類似歐洲的軍事互信。有人則從穩定台海和平的角度主張台灣應與大陸發展軍事互信。美國內部的歧見可能牽制台灣對此議題的走向。
文化上兩岸與歐洲有差別。中國戰略傳統尚未把軍事互信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孫子強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典型例子。另外,大陸仍是屬於強調集體的社會,一般民間自發性力量不太容易影響到政治,更遑論民間的組織力量對政治形成壓力。這使多元性意見表達無法成形,使兩岸互動的真正民間基礎仍待培養。
所以我認為兩岸需要時間來處理內部問題,也需要時間讓兩邊領導人有效處理、鞏固政策主導權,達到內部較為一致的政策共識,向對方推出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消化沉澱。
王崑義:在構建兩岸互信過程中 大陸要加強與綠營的溝通
一開始我就提到,我們自己政府的誠信要先確立,再談跟別人去建立互信,這是最重要的前提。那大陸方面呢?以我來說,我幾乎每個月跑一次大陸,可是事實上我是被禁足的,每次都要特別到北京去拜託。此外,我長年來到大陸進行溝通討論,希望讓大家能多瞭解綠營的觀點,雖然這不代表一切,但起碼知道我們在想甚麼。但是真的沒辦法,像奧運期間,所有綠營的人都不能去,但同時又有很多單位想邀請綠營人士去,所以只有變成各憑本事去打通關係。我覺得這是很矛盾的地方,大陸要建立互信,難道只和台灣一部分的人建立嗎?另一部分的人就完全不需要嗎?這是一個弔詭的地方。
再來談兩岸是否簽訂和平協議的問題,審視過去簽訂和平協議的國家,我發現兩方主動去簽訂的情況極少,大部分都是在強權壓力之下所簽訂。所以當中共提出要求簽和平協議,他們的角色立即變成一方面是當事者,另一方面又是霸權的角色,變成很多東西都是中共說了算,馬英九講再多都不算,像兩岸休兵、活路外交,大陸都有讓人無動於衷的感覺,大陸應該要有適當的回應。
我認為大陸對馬英九聽其言、觀其行的味道仍是持續的,這也使得馬英九這邊也有一點搖擺;台灣八月二十九日公佈的“中共軍力報告書”中就強調,兩岸政治情勢雖然出現和緩的跡象,但是中共軍事現代化並未因此減緩,台灣仍是當前中共軍事現代化首要目標,未來中共仍堅持“武力犯台”與積極從事對台作戰,“國軍”戰力若無法持續精進,將對台灣“國防”安全產生嚴重威脅。
意思就是說,軍方沒有感覺到雙方有完全和緩的情境存在,台灣軍方尚且如此,站在綠營的角色來看,又怎麼會與你友善?表面上的一致,沒有辦法化解台灣內部不一致的地方。大陸想要建立互信,必須要先瞭解台灣的不一致性。很多台獨人士並非民進黨黨員,那大陸怎麼去界定這個人是不是綠的?這尺度很難拿捏。台灣藍綠之間已經無法建立互信,中共即使與國民黨建立互信,台灣綠營與中共仍處於隔絕的狀態,這是複雜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