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者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合影 |
幹軍人幹了一輩子 現在才感到和平的重要
我每天都上中國評論新聞網,十分關注兩岸關係和大陸軍事問題。我們幹軍人幹了一輩子,到現在才感覺到和平的重要。“馬總統”“國防政策”白皮書中我曾被徵詢意見。但各位請注意,在白皮書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馬總統”期盼兩岸用中國人的智慧,開創一片和平願景的誠意。
八月四日美國國會研究室的最新版報告也提到,美國最關心的就是台灣這個區域周圍穩定問題。我最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去推動軍事互信機制,而且也有能力在雖然兩岸還有政治歧見之下,建立一個可以跨越美國人的看法、程式規程的兩岸特殊的軍事互信機制。所以我們在他們眼裡,好像會比其他地區更快、更好。
過去,我們經常會遇到大陸或台灣在海峽周邊的海難,我也曾看到過那種現場,不禁反思我們兩岸之間為甚麼沒有一個聯合海難救助協議?這當然是政治問題阻撓了兩岸在這方面的合作,如果連幾個或幾十個人命的海難都沒有魄力克服政治的籓籬,我們又何以對關係成千上萬人命的軍事互信有勇氣把政治的爭議擱置認真的去推動?比較起來,海難救助是兩岸早就可以合作的問題,為甚麼不能敞開心胸坐下來好好地談?過去很多機會已經白白流失掉,我們應該把握時間,盡快地將這些缺憾彌補起來。對此,我一直充滿信心。
丁樹範:台灣內部政治複雜 兩岸要建立軍事互信不樂觀
這個問題十年來台灣討論很多,特別是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以後,大陸方面當然也有所反應。我相信,大陸在一九九○年代冷戰結束後,和前蘇聯、及前蘇聯解體後的周邊國家談判,累積了許多經驗。實務上的經驗,大陸絕對比台灣多很多。比較兩者的差別,我想最主要的差別是主權問題。台灣和大陸有主權爭議,而大陸和北方周邊國家沒有主權爭議。坦白講,從主權角度來看,我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不是那麼樂觀。
軍事互信本身是高度政治意義、高度敏感性的問題。從技術上來說,建立互信的實施涉及劃分實施的地理範圍,這範圍可能會變為國界或疆界,而與國家主權疆界有關。因此,北京領導人處理此類問題應該會很謹慎。
我認為,北京要的很簡單,就是政治意義。這個政治意義是一個中國,而且是邁向統一的一個中國。而台灣的訴求則不同;台灣強調透過建立軍事互信發展出可預測,沒有意外的行為準則,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然而,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兩岸絕對不會有意外發生。我想大陸軍方充分瞭解台灣軍方作業的情形,因為前“國防部長”湯耀明講過,如果沒有他的授權下令,就算台灣在空的戰鬥機受到攻擊,都不能反擊。
因此,大陸當局沒有甚麼好擔心的。即使有意外,那也不是台灣有計劃大規模的攻擊,而只是純粹意外。大陸看重的互信純粹是基於一個中國的互信;如果不遵守一個中國,當然沒有互信;許多大陸專家和官員曾經一再強調,沒有一個中國,也不會有和平,台獨就意味著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