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軍事變革伴隨著艱難和痛苦
蘇恩澤:遺憾的是,我國、我軍目前還存在著“科技與軍事分離”的“兩張皮”現象。比如,我們對高科技的學習往往不深入、不到位,只講一半。正因為對高科技的學習不夠,才會輕信一些媒體的誤導,將高科技兵器的功能說得神乎其神。事實上,任何高科技都是有光圈、有陰影的。舉個例子來說,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轟炸伊拉克發電機,發電機的外面有一層鋼筋水泥的保護層,第一個導彈將保護層打出一個洞來,第二個導彈從這個洞鑽進去,在里面把發電機炸掉。這確實是事實,但如果講到此為止,那就容易產生誤導。難道美國的導彈具有“智慧性”嗎?其實,實現這種打擊效果,是因為旁邊還有美國的飛機,由駕駛員給第二顆導彈定位。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一半。
回顧以前的成績,人們很容易想到“兩彈一星”,但錢學森還有一句話,他認為“兩彈一星”是一得,我們還有一失,這就是微電子。正因為微電子抓晚了,我們在資訊化建設方面與很多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這樣紀念建軍80周年才有意義。
張伊寧:回顧建軍80年的歷史以及中國軍隊實現的每一次自我超越,似乎三言兩語就可以總結出大體的脈絡,有的甚至還進入了文學作品,當今的讀者讀起來津津有味。但事實上,每一次重大的軍事決策都伴隨著艱難和痛苦,充滿矛盾、鬥爭和反復,甚至付出血的代價,歷史就是這麼嚴酷。今天中國軍隊面臨新的歷史條件,面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使命,可以說是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挑戰恐怕更多一些。中國軍隊改革的方向是對的,具體的實施方法、步驟還在摸索。
李傑:曾有統計顯示,中國海上的兵員數量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艦艇數量為世界第一。儘管數量占優,但品質卻不占優。比如,我們的艦艇噸位較小,技術也不夠先進,綜合作戰能力還不太強,指揮、通信的互通、互聯、互操作與強國海軍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在談成就和進步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冷靜思考現在的不足。要想打贏明天的資訊化海戰,就必須加速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加速推進人民海軍從機械化向資訊化的轉型,真正實現海軍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這還要我們做出艱苦的努力。
楊承軍:為了使我軍在新形勢下有一個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發展目標。當前,美軍、俄軍等已完成了2030年前的發展規劃,我們也應科學論證我軍的建設發展問題。到2007年6月底,美國陸海空三軍的比例分別是35%,38.6%,26.4%,戰略導彈部隊三軍都有,約占15.2%,而我軍當前陸軍的比例還高達近50%,可見我軍高技術軍種的比例還需要進一步擴大。
此外,我們應積極研發針對性強、符合對特定物件作戰的武器裝備,而不是泛泛地照抄照搬美國模式。在核武器發展上,遵循“精幹有效”的指導思想,突破隱身、變軌等領域的技術難點,並能夠有效提高突防能力,形成有效的核威懾。在常規武器的發展上,應遵循“足夠有效”的指導思想,積極發展高精度、機動能力強的導彈,並不斷縮短發射準備時間,具備同時在多個方向作戰,並打贏戰爭的能力。
同時,理論創新也必不可少。我國自1964年擁有了核武器後,一直強調核力量的威懾作用與非實戰性使用。我們理解“威懾”是一種力求避免戰爭、制約戰爭,區別於實戰的非戰爭軍事鬥爭形式,不是打仗;美國人則認為“威懾”包括實戰,打仗也是威懾。在多種場合下,中美官員、學者都各執一詞,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表述,造成了對我國核戰略的解釋的混亂。對此,要進一步進行理論闡述,打破核領域的所謂“中國威脅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