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軍隊八十年 威武之師實現八大跨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6 17:24:25  


鐵甲滾滾向戰場。
  驀然回首,闊步行進在科學發展大道上的人民軍隊,與80年前相比,已經實現了八大歷史性跨越。

  職能使命:從奪取政權到“三個提供、一個發揮”

  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主席站在党、國家和軍隊建設的戰略高度,將我軍歷史使命科學概括為“三個提供、一個發揮”。

  從武裝奪取政權、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在黨的理論指導下,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不斷與時俱進。

  著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黨中央、中央軍委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方針,縝密構築人民軍隊的興軍之策、強軍之道———

  堅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軍,積極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全面落實“五句話”總要求,推動軍事、政治、後勤、裝備等各個領域的工作密切配合、共同進步;進一步實施科技強軍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解決體制機制上制約軍隊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化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建軍治軍理念,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發揮官兵在軍隊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建設目標:從“徒步化”走向資訊化

  從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一直到解放戰爭初期,“徒步化”一直是人民軍隊的主要標誌之一。二萬五千里長征,靠的全是“鐵腳板”。

  騾馬化、摩托化、半機械化、機械化……人民解放軍一直沒有停止過追趕世界軍事變革的步伐。

  以世紀之交的幾場局部戰爭為標誌,資訊化戰爭已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基於此,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瞄準這一目標,尚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階段的中國軍隊,開始了向資訊化軍隊邁進的整體轉型。

  通過網路下達命令、簽發檔、查詢各團工作進展,在局域網BBS上與基層官兵談兵論戰,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這已成為濟南軍區某機械化步兵師師長楊劍的一日“網路生活”。而他的部屬,即使在休息時間,也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進行模擬對抗演練。

  圍繞資訊化建設和資訊化作戰,全軍上下創新軍事理論,轉變作戰觀念,探索制勝之道,全面推進以軍事資訊系統和資訊化主戰武器系統建設為主體、以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和保障的資訊化進程。僅是2007年前6個月,各部隊舉辦的資訊化講座和高新技術知識培訓班,就達到5000多場次。

  編成結構:從數量規模型到品質效能型

  2006年,我軍宣佈完成裁軍20萬的任務,軍隊員額減至230萬人。軍隊數量規模已降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水準。從1985年開始,中國分三次裁減軍隊員額共170萬。而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已先後進行了10次大裁軍,裁減力度之大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隨著裁軍目標的實現,我軍的編成和結構更加適應未來資訊化戰爭新形態。指揮體制進一步完善,兵種構成進一步優化,各級機關機構和人員減少15%,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等高技術軍兵種建設得到加強,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種在陸軍中所占比重已超過七成。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幹、指揮靈便的新型軍隊體制編制正在形成。

   軍事訓練:從實戰鍛煉到“虛擬作戰”

  人民解放軍歷來高度重視軍事訓練。在戰爭時期主要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依靠實戰鍛煉部隊,同時利用作戰間隙,開展一些群眾性練兵活動。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訓練在探索中發展,走過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世紀50年代,大力開展正規化訓練;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大抓以技術訓練為主的基礎訓練;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普遍開展“三打三防”訓練;80年代,開展了以合同戰術訓練為重點的一系列改革;90年代,開展了群眾性科技練兵活動;進入21世紀,緊貼使命任務,扎實開展針對性訓練,加強諸軍兵種聯合訓練,研究探索一體化訓練,邁開了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基地化、模擬化、網路化,成為解放軍提高訓練水準的三大模式,虛擬戰爭實驗室已陸續在各級部隊出現。由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研製開發的“部隊演習評估系統”不久前在全軍部隊推行試用,為訓練考核引入了“量化能力、結果評估、標準比較”的嶄新概念,標誌著我軍在適應資訊化作戰訓練的手段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人才培養:從山溝教導隊到依託國民教育資源

  80年前,人民軍隊誕生時的主體是農民和工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文盲。今天,解放軍作戰部隊軍師團領導95%以上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空軍一線飛行員全部具有大學學歷,海軍一線艦長100%畢業于專業院校,第二炮兵部隊的技術軍官幾乎都具有學士以上學位。

  早在1928年,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人民軍隊就在井岡山開辦了第一個教導隊,隨後相繼建立了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大學和一些隨營學校。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大學改為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各根據地先後成立了11所分校,為抗日戰爭培養了20余萬幹部。

  1985年,中央軍委確定調整指揮院校體系,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2003年,中央軍委頒發《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隨著人才戰略工程的深入推進,一批懂謀略、善管理、會指揮的高素質人才群體正在形成,博士連長、大學生士兵在今天的軍營隨處可見。

  依託國民教育的雄厚資源,軍事人才培養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在全軍部隊,有6萬多名地方大學畢業的幹部在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接收的地方大學生占到軍隊生長幹部的20%,簽約委託培養高校達到112所。

  後勤保障:從“紅米飯、南瓜湯”到自助餐

  在解放軍大力建設現代化後勤的今天,當年“紅米飯、南瓜湯”的情景已經成為歷史。撤銷非作戰部隊食堂、精簡後勤保障機構、更換軍車號牌、全軍換發新式軍裝、戰士伙食費標準提高、全部作戰連隊基本實現自助餐、軍用物資網上採購、深化部隊住房制度改革、對團以上幹部實行經濟責任審計……綠色軍營不斷傳來的後勤變革新訊息,折射出我軍後勤發展戰略的歷史性變革。

  受各種因素制約,過去我軍實行的是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保障模式,三軍後勤自成體系。從2004年7月1日起,中央軍委在濟南戰區實施的大聯勤改革試點正式啟動。打破軍兵種專業和地域界限,統一整合、集約使用後勤保障力量,適應不同規模、不同地域聯合作戰需要的大聯勤模式,是我軍後勤體制改革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三軍一體、軍民相容、平戰結合———與軍隊內部的減少保障層次、優化資源配置、精簡保障人員相同步,我軍借助地方力量、依託社會資源推行的保障體制市場化、社會化進程也邁出實質性步伐。公車開進部隊大院、地方的飲食公司取代部隊的自辦食堂、軍人住上了地方經濟適用房,這些新鮮事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軍營。

  武器裝備:從一無所有到自成體系

  誕生之初的人民軍隊,除了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外,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如今,我軍已經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武器裝備系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先後出現了幾次大的飛躍: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從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的飛躍;由機械化向電子化、資訊化、通用化、自動化的飛躍……

  進入新時期,人民軍隊著眼打贏資訊化戰爭,加快了武器裝備建設步伐。陸軍,建立起了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裝備體系;海軍,建立起了海空一體、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裝備體系;空軍,建立起了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裝備體系;二炮,建立起了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電子資訊裝備,正朝著綜合集成和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在武器裝備發展的背後,是在改革開放中日益發展壯大的國防科技工業。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資訊化程度較高、門類齊全、手段先進的裝備科研試驗體系,基本形成了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對外交往:從“謹慎保守”到“開門建軍”

  今年8月9日,為期9天的“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將拉開帷幕。在這次廣受關注的演習中,中國軍隊首次成建制、大規模、多軍種、遠距離赴國外參演。

  聯合軍演、維和行動、國際救援……曾經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國外視為“謹慎保守”的人民解放軍,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走出國門,承擔起對地區和國際安全的責任,展示中國軍隊日益開放和自信的形象。

  有專家認為,中國軍隊的開放和透明表明,中國軍隊已經邁入“開門建軍”時代。

  從保家衛國到維護世界和平,從搶險救災到參加國際救援,從抵抗外來侵略到參與多國聯合反恐演習……中國軍隊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來源:《半月談》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