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抗美援朝: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6 10:07:34  


 
  到3月中旬,雙方在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軍管與鐵路行政合而爲一是戰時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有效辦法,而鐵路軍管局則是中朝聯合實行軍管的具體組織形式。對此,朝方不便直接提出反對,而是自行成立了軍事交通局,對鐵路進行控制,還恢複了原管理局機構管界和部分工作(交通省21號令),實際上削弱和限制了軍管局,使其無法完全行使職權。爲了盡快達成協議,周恩來做了妥協,除堅持“在聯司指揮下設雙方統一的軍管司令部,統一進行搶修護路及調度車運”外,同意“在目前作戰時期,朝鮮鐵路行政仍需朝鮮交通相管轄”。對于中方的這個讓步,金日成表示基本同意。然而,在中方代表與朝鮮交通相樸義完逐項談判時,朝方又提出了進一步要求:除鐵路行政系統仍歸交通省領導外,一、軍管局僅負責制定計劃,其作用只是對鐵路運輸進行檢查和監督;二、鐵路搶修工作另成立聯合機構,委托交通省領導。這實際上等于取消了已經建立的中朝聯合軍管機構。鑒于朝方在談判中反複不定,雙方基本想法差距太大,中方代表深感問題複雜,關系重大,即使形成紙上協議,也難以改變實際狀況,以至要求再派“有威望的得力幹部來此慢慢談判”。彭德懷亦無可奈何,提出將交通省的意見呈金日成,由雙方政府出面解決,只求朝方能“確保軍運如數完成,確定鐵路管理和運輸的具體辦法”。

  隨後,針對朝方的三項原則,即鐵路行政隸屬朝交通省;成立中正朝副的聯合軍運司令部;成立中正朝副的統一鐵道兵團司令部(即中方所說搶修司令部),高崗提出五點商榷意見:一、堅持對朝鮮鐵路的軍管制度,但可實行軍事代表制,在聯運司下設各級軍事代表,中正朝副,軍事代表對一切軍運有最後決定權。二、聯運司設沈陽,派總代表駐朝交通省,監督軍運計劃執行。三、要求朝方保證聯運司與其總代表及各級軍事代表間電話暢通。四、成立統一搶修司令部,受聯運司領導,同時受朝交通相及聯運司指導。五、在朝中國員工受朝鐵路局領導,其政治工作則受中國軍事代表直接領導。葉、張、彭據此與朝交通相再次談判。除對搶修司令部領導權的歸屬問題尚未明確表態外,朝方基本接受了高崗的五點意見,但要求確定朝交通省對其所屬各鐵路管理局行使管轄權。關于運輸問題,朝方同意原則上全部通車,由聯運司審核批准軍用物資和國民經濟所需物資的運輸比例。至于交通省及其所屬各管理局,朝方請中國派人任副職。雙方商定,將談判記錄整理簽字後,呈報各自政府批准。得此情況後,周恩來一方面要求中方代表最好爭取能在記錄中列入有關聯合搶修司令部領導權的內容,一方面也只得同意葉、張、彭在記錄上簽字,幷將全文帶回北京。恰在此時,莫斯科的意見到來,扭轉了局面。

  據當事人張明遠觀察,中朝會談之所以爭執不下,其實質是聯運司領導權的歸誰所有的問題。中方代表認爲,當時朝鮮的鐵路和機車大部被毀,鐵路運行的車輛主要是中國開來的,而搶修綫路、運送物資的部隊和司乘人員都以中方爲主,甚至維修綫路的器材和部分朝鮮鐵路員工的供應也都是由中方負責。從這些實際情況看,朝鮮方面難以協調指揮鐵路運輸的正常運行。所以,戰爭期間的中朝鐵路聯運應由中方牽頭。但朝方以及蘇聯駐朝鮮顧問堅持認爲,對鐵路運輸的管理涉及國家主權問題,必須由朝鮮領導。對此,周恩來曾指出,問題的根子不在平壤,而在莫斯科,幷表示要同蘇方協商,以求妥善解決。

  就在周恩來電告中方代表准備在談判記錄上簽字的當天,斯大林來電表示了蘇聯的立場,全文如下:“我駐沈陽領事列多夫斯基剛剛向我們報告了高崗同志的意見,即爲正確組織部隊和作戰物資向前綫的運輸工作,朝鮮鐵路必須交由在朝鮮的中國司令部管理。從領事的報告中可以看出,金首相是支持這個意見的,但朝鮮的部長們却似乎反對這個意見,他們認爲這個辦法將損害朝鮮的主權。假如需要我的意見和聯共(布)中央的意見的話,那麽我們認爲必須告知您,我們完全支持高崗同志的意見。爲了順利地進行解放戰爭,這個辦法是必須采取的。總的來說我們認爲,爲朝鮮本身的利益著想,中國和朝鮮之間最好能建立起更密切的國家關系。” 周恩來當即將這一電文轉給高崗和彭德懷,幷表示可以繼續“力爭聯合鐵路修複司令部歸聯司或運司指揮或仍進一步提議將朝鮮鐵路管理局置于軍事管制的直接管理之下”,中方代表亦可暫緩簽字,而由政府出面邀請朝交通相到沈陽再談。

  在此後的談判中,中方的態度開始强硬起來。4月16日,周恩來致電倪志亮即轉金日成:“提議爲適應戰爭需要,朝鮮鐵路必須立即置于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即在聯司領導下,設立中朝聯合的軍運司令部,統一朝鮮鐵路的管理、運輸、修複與保護事宜”。 5月4日,中朝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于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議》,對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運力分配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協議精神,7月在安州正式成立了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劉居英爲局長兼政治委員,金黃一(朝方)、黃鐸爲副局長,統一負責朝鮮戰區鐵路運輸的管理、組織與實施。軍管總局下設熙川、定州、新成川、平壤、高原5個分局,共有援朝員工1.2萬餘人。8月1日,在沈陽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聯運司),受中朝聯合司令部直接領導,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晋年兼司令員,張明遠兼政治委員,南學龍(朝鮮鐵道副相)、劉居英、李壽軒、葉林爲副司令員,同年11月又在安州成立了聯運司的前方派出機構——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劉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黃一、李壽軒爲副司令員,負責指揮和協調軍管總局、搶修指揮部和鐵道高炮指揮部的工作。鐵道兵團增加爲4 個師又3個團,還有援朝工程總隊,總人數達5.2萬餘人。從此,在統一的領導和組織下,鐵道運輸部隊、搶修部隊及高炮部隊密切配合,協同行動,采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作戰方針,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