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抗美援朝: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6 10:07:34  


 
二、關于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雖然由于中國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和蘇聯在出動空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10月1日至18日期間,中國派兵赴朝作戰的行動一再受阻和出現反複,但毛澤東本人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在周恩來赴蘇與斯大林討論武器裝備和空軍援助的問題時,中朝已經開始商談中國出兵的具體事宜了。不過,因情況緊急,雙方幷未就出兵後的指揮、通信、補給、運輸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更沒有達成任何協議。10月8日毛澤東即致電金日成,通知中國已決定出兵,幷要樸一禹到沈陽與彭德懷和高崗商議志願軍入朝諸項事宜。當日黃昏樸趕到沈陽,但幷未談及志願軍入朝的具體事項,只是根據金日成的要求,稱美國正在朝鮮繼續增兵,催促中國部隊立即出動,控制鹹興和新安州。至于後勤問題,僅提出志願軍入朝後一律使用朝幣,以後再按比值償還,所用柴草一律由當地政府采購,按市價提供。樸一禹還說,目前金日成在德川,金的意見是志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里。這就涉及到了對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據柴成文觀察,金日成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即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請求中國出動軍隊幫助朝鮮頂一陣,這樣,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當他得知中國准備派幾十萬部隊分批入朝作戰後,才感到事情重大。顯然,由朝鮮人來指揮中國軍隊是不現實的。因此,金日成只是提出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

  彭德懷當然另有一番考慮。首先,斯大林在10月1日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明確表示,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其次,在朝鮮的所見所聞,實在令人對朝鮮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擔憂。彭德懷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反映,“朝鮮黨征兵問題异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征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衆沒飯吃。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從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軍事指揮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朝方“雖同意在人民軍中開展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但不同意建立政治委員制度”等等。後來彭曾對柴成文講:“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 因此,在彭德懷看來,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至于對朝鮮軍隊的指揮,一則不了解朝鮮方面的主張,二則人民軍主力部隊已經潰散,新兵正在中國境內整訓,尚無法直接參與軍事行動,此時還不宜提出。于是,當10月21日彭、金在大榆洞第一次會面時,雙方均未提出統一指揮問題,只是在談到兩軍如何配合時,金日成同意派樸一禹駐彭處保持聯絡。 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樸一禹爲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隨著戰事發展,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漸漸提到議事日程上。在第一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屢次報告,因中朝之間缺乏協調——語言不通、地形不熟、朝鮮黨政軍民撤退堵塞道路等等,“志願軍行軍作戰受阻”。特別是還多次發生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如11月4日志願軍第39軍在博川東南圍攻美第24師時,遭到奉命向順川挺進的人民軍坦克師的誤擊,致使被圍之敵逃脫。在物資供給、交通運輸等方面,由于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也出現了混亂的局面。爲此,彭德懷通過北京委托中國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中的協調統一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够靠近志願軍總部。11月7日彭又請樸一禹面見金日成,反映幾個問題。但商談3天的結果令人失望:1、開辟敵後戰場問題,由于什特科夫堅決支持中國方面的主張,決定派方虎山和崔仁兩個軍團深入敵後,金日成對此勉强同意。2、兩軍配合問題,金日成堅持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交換情報,既不同意兩軍總部靠近,更不同意采取聯合的形式。3、朝鮮嚴重虐待俘虜,甚至殃及英、美使館人員的問題,彭德壞對此婉轉地提出了意見,金日成收下彭介紹中國戰俘政策的親筆信後,未置可否。4、對待逃避兵役的朝鮮平民問題,金日成同意志願軍幫助召回逃跑者,但實際上准備以反叛罪名對這些人進行武裝圍剿。在此期間,彭請求中央軍委轉告金日成,人民軍第6師尚有6200多人,且已同志願軍125師會合,希望讓該師留在當地協同志願軍作戰。但金堅持將該師調走了。後第7師5000餘人又與125師會合,彭再次提出留下該師,金日成則不予答複。此外,朝方和駐朝蘇聯軍事顧問還反對彭德懷提出的後撤幾十公里設伏的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主張志願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

  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軍隊指揮權的歸屬。爲了解決問題,毛澤東決定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雙方立場,一方面向莫斯科反映意見,以求得到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