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共“一號機密”如何被奇跡般地保存下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6 09:55:31  


用生命保衛中央文庫的安全━━陳為人。
  1930年10月以後,中共中央秘書處在文書處理中開始出現了“存文組宣毛”的代號。其中,“組”是中央組織部,“宣”是中央宣傳部,後改為特委,“毛”是共產國際。與之並列、列在首位的“文”——中央文庫(中央地下檔案庫),一直湮沒於歷史的風雨中,鮮為人知。從1930年秋開始,中央文庫幾經輾轉,數易其手,在險惡的環境中存在將近20年,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為了這個堪稱中共早期記憶的“一號機密”,一批英雄前僕後繼地刻上了自己不朽的名字。

  中央文庫的首任主管“張老太爺”

  1926年7月中共四屆三次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頒布的《組織問題議決案》指出:中央各部委要有確定的組織,“並應增設中央秘書處,以總攬中央各種技術工作”。據此,中央秘書處內設立文書科、會計科和交通科。其中,文書科內又分為文件閱覽、文件保管、文件油印密寫及文件收發工作。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秘書處由武漢遷回上海後,各科工作人員居住的“聯絡點”改稱為“處”。因此,文件保管處又稱為二處,地址位於租界戈登路1141號(這就是“中央文庫”的前身)。保管處受文書科主任直接領導,負責集中管理中共中央及中央領導人工作中積累的全部需要留存的文件資料,並接收中共中央下發的文件和各地上報的文件。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央與各地各級組織之間的往來頻繁,然而上海的生存環境也一天天惡劣起來,中央各機關分散保存文件存在極大的風險。為適應上海地下鬥爭的生存環境,中央秘書處新規定:中央下發的文件和各地上報的文件,均實行“ 三套制”(一式三份),一份送共產國際代存,一份送文件保管處集中保存,一份呈請中央領導人批辦。1930年4月《中共中央對秘密工作給中央各部委同志信》再次強調:由於環境惡劣,各機關不宜保存文件,凡是“不需要的文件,必須隨時送至保管處保存”。

  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之後,精簡機構,中央機關科以下的“處”一律取消。而此時,文件保管處已經集中了大約20餘箱文件、資料,仍須長期安全保存。戈登路1141號當時還比較安全,暫不搬遷。中國共產黨第一座秘密檔案庫就此建立(黨內習慣稱之為“中央文庫”),具體由中央秘書處文書科長張唯一負責。張唯一素以老成持重著稱,在黨內有“老太爺”的雅號。

  1931年1月,周恩來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共中央秘密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直接指導中央文庫的工作。工作中,他發現文件、資料一包一捆未加整理,當即指出“文件材料應分條理細,進行分類整理”。鑒於文庫接收的檔案只是流水賬,隨收隨登記,根本沒有區分來源,周恩來對秘書處負責人說:“你們可以找阿秋(瞿秋白)去談談,請他給寫一個文件處理辦法。”

  其時,瞿秋白已經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故而能够較之“在位之人”更加超脫地思考未來。他很快起草了一份《文件處置辦法》,明確周詳地規定了黨中央應當收集、保管的文件資料的範圍、內容,整理分類編目的原則、方法。譬如,中央文件統一按四大編目入庫保存:第一大類,最高機關決議及指示(或材料),包括共產國際對中國問題議案、致中央或全黨信,中國共產黨全國大會及中央全會的議案以及記錄;第二大類,中共中央對外宣言、告民眾書等;第三大類,中共中央政治局記錄及常委重要問題(政治及組織問題)記錄;第四大類,中央決議及通告、宣傳大綱(黨員個人致中央的重要信件)。這些檔案“均按時日編”,“切記注明年月日,愈詳愈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