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農村金融改革: 為“三農”服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2 16:49:36  


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已展開
圖表:中國農業經濟與農業信貸情況
  
  
  中評社訊╱題:農村金融改革: 為“三農”服務 作者:李若愚(北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經濟師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援。據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投入資金15-20萬億元,這樣巨額的資金投入顯然僅靠政府財力無法承受,還要靠農村金融的資金融通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不僅要來自于“三農”自身,還要來自於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城市對農村的支持。這就需要農村金融體系不僅要將從”三農”吸收的資金保證用於“三農”,還要動員非農產業和城市的資金向“三農”轉移。但從目前農村金融的績效來看,對“三農”提供資金的“血脈”嚴重不通。

  貧血的農村金融

  自1996年8月國務院頒佈《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來,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國已逐步建立起以農村信用社為主要形式的合作性金融為基礎,農業銀行代表的商業性金融、農業發展銀行代表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共同提供信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兩家保險公司參與提供農業保險服務、郵政儲蓄吸收存款和提供支付結算的農村正規金融服務體系。與此同時,以私人借貸、錢背和私人錢莊、合會等形式存在的非正規金融在農村廣泛存在,在某些地區甚至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在國家傾力支援“三農”,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已有的正規金融服務體系不僅沒有對“三農”輸血,反而從羸弱的“三農”不斷“抽血”。在城市居民享受保險、證券、電子結算支付手段、代客理財等豐富多彩的金融服務的同時,農村金融服務仍主要限於最基本的存貸款業務,很多貧窮地區甚至出現金融服務的空白。相對于國家金融的發展主流,農村金融已被邊緣化。這種局面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1997年開始的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而引起的。此外,政策性金融的缺位和農信社的“一農難支三農”,也是造成農村正規金融供給短缺的重要原因。

  1. 農村正規信貸供給嚴重短缺,農村資金存在“非農化”現象。

  農村正規信貸具體包括農信社、農業銀行及農發行等所投放的用於支持農村生產和生活的農業貸款、支持農村工商業發展的鄉鎮企業貸款(這兩者屬於短期貸款),以及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貸款。

  從近幾年農村貸款投放情況來看,農村貸款投放規模與農業基礎地位嚴重失衡。從表1可以看出,近幾年來,農業貸款規模占全國信貸規模之比在3%-5%左右,但同期農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10%-20%,兩者極不相稱。

  (見圖表),表中“農業總產值”實際為第一產業總產值,包括農、林、牧、漁業;“農業貸款”是指短期貸款中的農業貸款。

  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在鄉鎮投資(包括所轄村)開辦的各類企業。近年來,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增強。2004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6%,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26.3%。在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貸款不足、資金緊張的現象非常普遍。鄉鎮企業貸款占全部貸款餘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6.1%,逐年下降至2004年的4.5%。目前,融資難、貸款難已嚴重制約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增加值自1998年以來增幅出現較大回落。1991-1997年間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到35%,但1998-2004年的年均增長僅9.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