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農村金融改革: 為“三農”服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2 16:49:36  



  儘管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通過存量調整和增量設立,在促進農村金融組織機構多元化上下了很大工夫,但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方向都是成為商業銀行。作為商業銀行,兩者必然追求利潤最大化,其運作就不僅僅是聽令於政府,更要考慮其作為“經濟人”的經營偏好。目前,中國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任何金融機構都要努力提高收益,降低成本,不斷提高資產品質,滿足監管部門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和不良貸款要求。此前,我們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競爭壓力,選擇退出農村金融市場的前車之鑒。那麼,面對弱質的農業和弱勢的農民,同樣為商業銀行的農業銀行與郵政儲蓄銀行是否能夠堅持做到不“嫌貧愛富”, 將主要業務領域放在支持新農村建設,而不將資源更多地轉移到盈利前景更好、風險更小的城市呢?同樣,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不是尋找盈利,就是尋找機會。他們的趨利避害表現得比國有商業銀行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外資和民營資本的進入還限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需要金融支持的中西部地區是否能使外資和民營資本趨之若鶩呢?

  2. 建立健全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化解信貸支農與貸款風險擴大之間的矛盾。

  面向“三農”的信貸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農業弱質,農民脆弱,農村落後,“三農”本身具有高風險性;與此同時貸款保證機制不健全和農村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管理水準不高,其潛在威脅是貸款風險增加。因此,應建立健全農戶和農村企業的貸款抵押和擔保機制,以解決貸款的風險控制與農村抵押品缺乏及資訊不對稱的矛盾,並完善對擔保機構的監管框架。要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多種擔保辦法,探索實行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應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擔保機構並存。此外,擔保機構作為一類金融企業,急需出台監管框架,以防範金融風險,完善提保運作機制。

  3.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是農村金融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的“創新”性目前僅體現在對農村金融機構組織定位上的創新,對於符合“三農”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還是空白。為此需要從“三農”的金融需求出發,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需要,積極推動信貸品種的創新,推動農村保險的發展。在信貸品種創新方面,一是要兼顧對農戶的生產和消費的支援,提供包括消費信貸在內的各類金融創新產品。二是要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信貸支援,例如對農業產業化企業,可創辦“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貸款。三是要加大對農村二、三產業和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在這一方面,改革後的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除信貸服務外,農村金融還應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業務,將城市居民享有的證券、結算等金融服務創新推廣到農村。如通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改善,在匯兌、清算結算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便利,擴大農村清算體系的覆蓋面,解決農民工匯款難的問題;把國債、金融債、公司債、項目債推向農村市場;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保險市場,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

  4.正確處理非正規金融。

  在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中,佔據農村金融主導地位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卻缺席。一直以來,政府對非正規金融一直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不允許其正常存在,對如何組織和引導民間借貸為“三農”服務重視不夠。從現實情況來看,非正規金融的存在有效地彌補了正規金融服務的不足,可以滿足農村多樣化的資金需求,在農村融資服務中發揮了補充作用。民間借貸靠的是中國傳統的道德約束和鄉里鄉親的資訊優勢,事實證明非常有效。因此,對於非正規金融,政府不應該採取簡單的取締措施,而是要通過保護、引導、規範的方式引導這些“地下”交易走到“地上”,在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發揮其補充正規金融的不足的功能。一方面有必要嚴格對各種非正規金融的監管,儘快出台規範非正式金融活動的法律法規,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非正規金融活動;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正常的非正規金融活動,承認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使具有一定規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規金融組織浮出水面。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5月號,總第11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