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台聯黨的危機與轉型困境
  在即將首次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選舉中,台聯黨面臨著嚴峻的泡沫化危機。一手扶植台聯黨的李登輝不願坐視這個延續自己政治生命的舞台遭到毀滅,從年初開始就一直意圖推動該黨轉型,以新姿態尋求選民的支持,但無論如何包裝也難以改變其既有的“急獨”色彩,而近來一系列與其政治盟友民進黨“全面開戰”的動作,更提前引爆了台聯黨潰散的導火線。…
林志嘉:台聯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近一個時期以來,李登輝和陳水扁、台聯和民進黨關係的微妙變化,備受關注和議論,因為台聯的走向,勢必牽動台灣政黨生態,特別是綠營政治生態的變化。因此,帶著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台聯立委、台聯立法院黨團辦公室主任林志嘉先生。…
國民黨的轉型、繞行與畸形、變形
  國外(尤其是歐美)學者看國民黨的轉型,千篇一律是看國民黨的民主化。因此他們重視的是,定期全面選舉的推動與兩黨政治的形成,在台灣已經看似成熟。換言之,他們是在用選舉與政黨兩個令自己感到熟悉與安心的現象,當成觀察指標,藉以衡量台灣是否距離美式民主愈來愈接近,從而判斷台灣是否更加屬於自己人。這樣的評斷方式,同時影射了兩個歷史目的論:一是關於台灣民主化的未來,儼然是往與中國文化相反的方向行進,因此有凸顯大陸政治落後的作用;…
國民黨加速轉型走向何方
  國民黨向“本土政黨”轉型,始於蔣經國時期,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島內日益加劇的省籍衝突、鞏固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李登輝掌權後,在黨內一方面大量重用本省籍人士,另一方面強力灌輸所謂的“生命共同體”意識,使國民黨的轉型充滿強烈的分離分裂色彩。連戰出任黨主席後,對李登輝路線進行了調整,並於2005年成功地訪問大陸,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國民黨走向“本土化”的步伐。與連戰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的做法不同,馬英九在黨主席任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革國民…
軟實力: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
  中國學者對於國家的軟實力問題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軟實力不僅是推行政策的手段,更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要素和戰略選擇。在中國的和平發展中要充分運用軟實力,更要強化軟實力的建設;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須同時重視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以及它們的協調發展。總之,應明確地認識到,強化運用和建設國家的軟實力,實際上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構成…
中國的“軟權力”與和平崛起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或曰和平發展,並且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如此。與此同時,它也是中國政府自覺和堅定地採取的基本戰略。和平崛起有其越來越明顯的根本的大戰略裨益。和平崛起在絕大部分時候、絕大部分方面壓倒性地依靠廣義的“軟權力”,即和平的、非軍事的權勢資源和權勢行使…
“入聯公投”與兩岸關係
  在兩岸關係中有一個切切不可開啟的魔盒——“公投”,但遺憾的是,少數惡徒不顧天下之大不韙打開了這“潘多拉魔盒”,開始肆無忌憚地拿“公投”四處作惡。為此,兩岸同胞將付出慘痛代價,世界也將為此不寧!…
必輸無疑的政治豪賭
  陳水扁所謂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動作最近連遭重大挫敗,所謂的「申請書」一再被聯合國「退件」,美國公開表示不滿和反對,等等。但陳水扁卻擺出了更強硬姿態,他和整個民進黨都準備蠻幹到底了。很明顯,所謂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特別是準備為此進行「公投」,是陳水扁迄今最大的一場政治豪賭,也是民進黨成立以來最大的一場政治豪賭。陳水扁、民進黨在台灣島內曾經賭贏,但這次他們不僅是在台灣島內賭,而且要與祖國大陸賭,還要與美國賭,又是在「法…
美國亞太“反導網”打破地區安全與戰略格局
  近來,美國加緊在海外建立和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一系列舉措引發國際社會陣陣不安。美俄之間為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而引發的爭執尚未平息,亞太這邊又傳來了澳大利亞可能加入美日反導系統的消息。原來以美、日為核心的東亞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擴展為以美、日、澳為軸心的亞太地區導彈防禦體系,從而對整個亞太地區的戰略平穩和戰略態勢造成重大影響…
美國亞太同盟安全體系及其發展趨勢
  冷戰之後,亞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美國因此對其亞太同盟體系進行了相應的調整。“9.11”事件後,出於反恐與亞太安全的需要,美國的亞太同盟又有了新的發展。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已形成了以美國為基軸、正式的雙邊同盟為骨架、非正式的安全關係以及“志願同盟”為補充的、涉及軍事合作的各個領域、範圍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扇形同盟結構。從“9.11”事件後這些同盟在美國亞太戰略發揮的作用來看,這個同盟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美…
普京的政治方程式
  數學有方程式,政治也有方程式,它們的區別在於政治方程式比數學方程式更難於求解,而俄羅斯的政治方程式尤難求解。我們在分析普京政治的時候,不能不看到,普京一方面是求解俄羅斯政治方程式的大師,另一方面他又是設置俄羅斯政治方程式的高手。隨著普京總統任期的即將結束,全世界對俄羅斯政局的關注度驟然升溫。普京總統在做全面的政治佈局,這必將對俄羅斯今後的演化產生重大影響…
俄羅斯復興與外交強勢
  2007年的俄羅斯對外政策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成為引起國際社會重視的主要焦點之一。尤其是普京總統連續在不同的國際、國內場合發表的一系列講話和表態,更是被各國媒體看作俄羅斯外交趨向強硬的重要信息。這種變化對俄羅斯與美國、歐洲及世界將帶來什麼影響,是否意味著今後的大國關係可能回到冷戰時期的基本特徵?對此,人們自然免不了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猜測…
“對抗”中的“靈活與妥協”
  隨著俄羅斯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普京政府對美戰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說葉利欽時期俄羅斯的對美戰略處於嘗試期的話,那麼普京時期的對美戰略則逐漸步入成熟期。俄羅斯的對美戰略是以其國力為根本支撐的,而國內和國際情勢的變化和領導人的執政風格也造成了戰略的種種變化,此外普京政府對美戰略的制定和調整除了自身因素外…
軟實力與中國的崛起
  時下,人們談論中國崛起的時候,主要依據一個或幾個硬性指標。比如,以GDP的總量來看中國已經超過哪些國家了,排名世界第幾了。再比如,以軍費總量的增加、戰機的先進程度和是否在造航母來看中國可以與某國對抗了。如何評價它們先姑且不論,問題在於,光有這些硬性指標,中國是否就能夠崛起?崛起與否往往要通過橫向比較、視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而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國崛起帶有很強的競爭性,勝出的才是崛起者;而決定能否勝出除了硬實力外,還有軟實力…
適應世界體系的中國崛起與地緣政治的變化
  自1979年後, 近30年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將中國躋身於世界經濟政治大國的前列。美國《新聞週刊》在2007年3月初刊登的一篇文章驚歎道:中國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它承認美國對中國的快速崛起感到“困惑和不解”,中國的未來走勢是“一個大謎團”。其實,中國的崛起不僅僅讓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感到驚奇,還促使他們力圖探尋並弄清同一個問題:中國的崛起會不會在全球地緣政治中開啟新的一輪權力爭鬥大循環?…
農村金融改革: 為“三農”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援。據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投入資金15-20萬億元,這樣巨額的資金投入顯然僅靠政府財力無法承受,還要靠農村金融的資金融通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不僅要來自于“三農”自身,還要來自於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城市對農村的支持…
尤努斯信用與農村金融改革創制
  大概是由於利益相關性不夠強,農村金融改革一直不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話題。最早關於該問題的討論應該始於一九九七年。針對當時的嚴峻局面,為了化解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人民銀行主張發行央行專項票據進行救助,同時大幅度重組農村信用社體系。有關的政策措施集中體現在二○○三年六月國務院印發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中。最近以來農村金融問題之所以再度引起關注則明顯得益於新農村建設…
中日關係:乍暖還寒 繼續發展
  2006年10月,持續五年的中日“政冷”局面迎來了“回暖”的轉捩點。從那以來,中日關係在“乍暖還寒”中前行,而隨著溫家寶總理的訪日,中日關係將逐漸進入“暖春”時節。2006年,小泉首相孤注一擲,進行了“八一五參拜”,使中日政治關係陷於最低谷。物極必反。經過五年多的小泉式“劇場政治”,“改革疲勞”和“參拜疲勞”的症狀已在日本社會顯現。9月底安倍晉三接任首相時,面對的是對內人心思安,對外人心思變的日本現實…
中國評論:發展中日關係的動力與挑戰
  2006年10月8日,當選日本首相不到兩周的安倍晉三應中國總理溫家寶之邀訪華,與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國國家領導人舉行會談,打破了中日兩國間長時間無首腦互訪的僵持局面。中日首腦互訪的重新啟動,不僅從最高政治層面上迅速制止了中日關係的持續下滑,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幾年來中日之間空前激烈的政治緊張狀態,促使兩國關係開始朝向緩和與改善的方向發展,而且為兩國關係邁向更高層次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巨大空間…
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打造新的平台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經營模式由企業首創。最初,中國企業在境外建設只供本企業使用的生產和貿易基地,如海爾美國工業園、巴基斯坦工業園等。後來,企業在境外建造的園區向製造、物流、貿易多功能、綜合性園區發展、園區不再局限於僅為本企業提供服務,而是要成規模地吸引從事製造、貿易活動的二級開發商進駐入園…
   共454條﹐第19/23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