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台灣進入高度政治風險期

http://www.CRNTT.com   2024-05-20 00:03:01  


 
  (三)身份認同取代經濟民生成為激化政治分歧的主導因素

  台灣社會的階層差異、族群差異、代際差異、城鄉差異、區域差異等不斷惡化,兩黨爭鬥加劇政治極化,這說明“台式民主敘事”已無法為失序的社會現實提供邏輯自洽的說服力。

  一是台灣政治的失能。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核心是選賢與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一片繁榮,在“亞洲四小龍”中獨占鰲頭。但自從開啟所謂“民主化進程”後,台灣發展一落千丈,在“亞洲四小龍”中慘陪末座,台灣不得不面對貧富懸殊、勞資失衡、社會流動性停滯等問題,大眾民主在台灣已經陷入失能與失序的困境。

  二是理性空間的萎縮。民粹主義有其先天的缺陷,這在台灣政治生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⑧在很多議題上,部分台灣民眾衹有立場,沒有是非;衹有顔色,沒有對錯;對於深綠的人而言,衹要是民進黨的,就無條件支持。例如,在政治上,“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身無分文也要挺英文”,“敗壞道德也要挺清德”;在經濟上,“用愛發電”的非理性邏輯讓外界瞠目結舌。當前台灣社會從追求權力平等的身份政治正在走向民粹主義政治,導致理性討論空間被嚴重壓縮。

  三是經濟發展被掣肘。福山曾指出,身份政治“如果不能回歸於對人類尊嚴的更普遍的理解,將會使自己以及整個世界陷入無盡衝突的厄運”。⑨在民進黨操弄下,台灣民粹當道,戾氣橫行,社會發展也被蒙上沉重陰影,2023年台灣經濟增速不足2%即為明證。顯然,鞋不合腳,台灣政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拖累。如果從縱向時間來看,台灣已經進入“後民主轉向”時期,政治參與的集體取向不再是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代表的公共利益為目的。

            四、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意識形態化操弄與認知作戰模式

  民進黨經常將“抗中牌”與“認知作戰”叠加運用,“抗中牌”意在製造“紅色恐慌”,“認知作戰”就是要散播“認知病毒”。2024年1月,民進黨當局專門成立“認知戰研究中心”,加大與中國大陸的對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