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台灣進入高度政治風險期

http://www.CRNTT.com   2024-05-20 00:03:01  


 
  三是分化藍白合。2023年11月15日,國民黨與民眾黨達成初步共識的當天,“美國在台協會”(AIT)在第一時間就致電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向其施壓,迫使最後“藍白合”以決裂告終。

  由此可見,台灣的選舉不完全是台灣民眾在選舉,而是美國在幕後操控,美國操控的目的是培植符合美國利益的代理人。某種意義上來說,台灣政治人物衹是前台表演的木偶,而美國才是幕後真正的提線人。

            二、民進黨構建威權體制的主要策略

  從蔣介石時期“白色恐怖”到蔣經國時期“解除戒嚴”,台灣地區的民主體制逐步邁入正軌。但歷經民進黨三次執政後,島內“白色恐怖”氛圍不斷濃厚,正在重回威權體制。這是民進黨精心操弄的結果,其主要策略有:

  (一)以民主的名義在島內製造分裂和對抗

  在台灣開啟所謂民選政治之前,其同質性一直是培植台灣社會凝聚力和集體情感的主要“粘合劑”。但近年來,自由主義和差異主義在台灣社會盛行,甚至成為具有霸權性質的政治範式,這也逐漸消解了台灣社會的同質性。

  一是大眾民主淪為社會民粹。民進黨對選民進行精細劃分,針對不同身份的群體採取不同的施政策略,以穩固執政地位。“身份政治導致民粹主義和政治極化泛濫,衝擊並削弱了整個治理體系,進而開啟了政治衰敗的進程。”④民進黨也利用身份危機攪動島內族群對立,擴大身份政治的分裂。

  二是“統獨”加劇選舉異化。民進黨將“統獨牌”視為“神主牌”,為了贏得選舉,每次選舉時,都會猛烈操弄,上演意識形態“政治秀”,利用各種情緒性議題來綁架選民,使得選舉成為了“統獨”對決,而非選賢與能。上台執政後,當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執政產生不滿時,民進黨當局又利用“統獨”矛盾來模糊焦點和轉移視線,為了實現自身利益不惜以犧牲更廣泛的公眾利益為代價。

  三是利用社會分裂謀取選舉私利。民進黨利用選民身份來製造差異對立和標簽分化,實現政治動員。這種操作方法,無疑會導致身份政治的放大與固化,加劇台灣的分裂。如此一來,台灣選舉與社會分裂就形成了螺旋下沉的惡性循環結構,即台灣每經歷一次選舉,就會加劇一次社會分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