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黃肇松:兩岸四地合建華文文化網路平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3 00:34:13  


黃肇松
  中評社台北8月3日電/前台灣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黃肇松在海基會出版的八月份《交流》雜誌上撰文指出,在網路媒體革命時代,建立一個有理想、也有操作可能性的“華文文化網路平台”已出現契機。

  黃肇松認為,要成功建立一個這樣的平台--即便是與政治關係較小的文化平台,媒體人仍必須先達成操作的共識與原則,有了這樣的共識,兩岸四地媒體合作才有其可行性與前景。

  黃肇松這篇“兩岸媒體交流二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全文如下:

  在一九八七年台灣宣佈解除戒嚴及開放探親之前,兩岸隔絕四十年,要進行任何方面的交流都不容易,尤其以媒體的高度敏感性,交流的艱困更可想見。

  兩記者來台開啟兩岸媒體交流

  一九九一年八月,兩岸媒體交流有了突破。當時中國新聞社記者郭偉峰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申請來台採訪“閩獅漁事件”,筆者當時服務的中國時報受託協助邀請,同時協助安排入台事宜。八月十二日兩位記者來台,筆者代表報社接機。他們受到百餘位記者同業“包圍採訪”,從機門到海關,足足走了一個鐘頭,“寸步難移”的開啟了一次“破冰之旅”。

  以新聞交流而言,范麗青和郭偉峰兩位記者來台採訪,具體實現了兩岸新聞採訪的雙向化,在此之前是單向的。歲月匆匆,兩岸媒體文流進入第廿年。二十年來,世事變化很大,媒體亦然,而兩岸四地媒體的變化是朝著“極大化”發展。

  在信息流早已超過物質流的“信息時代”,兩岸四地媒體力量究竟有多大?讓我們來看有一些統計數據,讓數字說話。

  由近及遠,台灣傳統媒體中,每天定期發行之中、英文報約三十家,有效發行的雜誌七千種,廣播電台二十餘家(多數有聯播的分台),這些媒體近年來變化不大,改變較大的是電視和網路。目前台灣有五家無線電視台、一百個以上的有線電視頻道,提供五化八門的節目,可覆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比率之高為世界之冠。網路發展更快,台灣民眾網路的接觸率,從二○○一年的六.六%一路飆昇到二○○六年超過四十%,六年之間成長六倍多,目前已超過百分之六十。這些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幅員不大的台灣,構成極為豐沛的信息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