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論壇:香港青年從政意願及顧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1 00:43:13  


郭一鳴認為,現在香港從政,從國家、民族出發,有很高很遠大的理想的人,跟過去相比,不多!
 
  劉國勳:類似西九新動力的組織,其實有一個叫公民力量,做得很好。這是一個基層組織,他們本身定位很清晰,從事地區服務,會跟別人合作,說明小團體不是沒有出路。現在立法會有60席,九月之後有70席。民建聯雖是大黨,也只佔五分之一而已,其實大不到那裡去。特別是香港立法會實行比例代表制,在現時的政治環境底下,我覺得小政黨有其生存空間。你看社民連也好,人民力量也罷,他們就是利用比例代表制,訴求最激進的一群,目標是拿下10%的選票,再慢慢去整合。小政黨其實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慢慢壯大,當然要在隙縫中生存也不容易,但在大黨內就算真的有醫生加入,競爭亦會相對激烈。郭一鳴先生,你怎樣看過去十年年青人投身政治以及他們在政治圈裡的出路? 

  郭一鳴: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年輕人坐在一起,聽你們的發言很受啟發。我很同意剛才有些朋友講,香港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普選,政治的活動空間、從政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大趨勢。

  青年投身政治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當政治為職業選擇,比如參選立法會或通過加入某個政團以加入政府管治團隊,另一些人視從政為一種理念選擇。我覺得現在搞街頭遊行的、做基層工作的青年人,有的未必一開始就有很清晰的政治理念,只不過因為種種偶然的原因,參加了街坊政黨活動,由外圍開始慢慢再參加具體工作。我把這些現象做兩個比較,一個橫向跟台灣做比較,一個縱向跟香港回歸前比較。香港回歸前有所謂“行政吸納精英”的機制,將各行各業社會精英,包括有潛力的菁英,吸納到建制內部,包括各類諮詢委員會,或者委任成為立法局議員,令到精英不會成為街頭政治精英,不會成為反對派。這些精英的建言得到重視,個人抱負得到施展,同時又得到名和利的回報。另一些人參加政治多年但沒有進入建制,如司徒華、陳婉嫻等,這批人多數有很堅定的政治理念,為民族、為國家、為香港,或者為社會公平正義,不會考慮回報,沒有事先安排“退路”,把自己交給政治理念,一直走下去,義無反顧。與台灣相比,我有次在台灣跟一名民進黨青年人聊天,我問他們為什麼要參加民進黨,是否支持“台獨”理念?他說其實不是,一些外省人後代也加入民進黨,因為同輩人很多加入國民黨,但國民黨的架構很大,論資排輩,所以做了很多年還在打雜,而民進黨比較有朝氣,也不會論資排輩,加入進去不久便成為部門主管。他們覺得民進黨提供更加多機會,讓年青人去發揮,所以才決定加入民進黨,當然作為民進黨成員,便要支持黨的政治理念。剛才也有些朋友講過,小政黨的機會多便加入,我覺得這不是基於一種政治的理念,其實是對個人政治前途發展的一種策略,本身喜歡政治工作,同時加入政治工作時要考慮發展前景,兩點一線,選擇最近的道路。這些對我們了解今天年輕人從政的心態,可以作為一種參照。

  關於青年從政的出路問題。有一次我與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談到,現在那麼多年青人熱心政治、有志從政,中策組可以做甚麼,特區政治是否還沿用行政吸納精英的做法?他說,中央政策組有留意各家大學的學生精英,特別是很活躍、有潛力的學生,希望給他們提供機會。我不知道佳叔他們做得怎樣。不過現在有心從政的年輕人比過去有更多的選擇,除了建制,還可走上社會加入政黨或NGO,甚至自組NGO。不過加入政黨也會遇到問題,就是出路問題。民主黨是民主派大黨,黨內立法會議員不少做好幾屆仍無意讓位,年輕黨員在基層拼摶十年之後都未必輪到他參選立法會。這情況同樣出現在建制派政黨。立法會議席有限,後晉人士的出路怎樣呢?

  我覺得,與老一輩政治人物比較,現在香港從政人士,從國家民族出發,有很高很遠大的理想的人不多,更多人或者有心服務社區,或追求某種社會理念,但也有很現實的考量,十年後怎麼辦呢?一個人要成家,如果沒有上升機會的話,便可能要轉行做其他工作,到時卻發覺自己沒有退路。剛才有一位發言的年輕人說先考一張教師文憑留作退路,這是很現實的想法,代表部分年輕人從政心態是有後顧之憂。很多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從事政治要犧牲好多,不過社會上和傳媒很少注年輕人參加政治的犧牲和付出,年輕人總是需要社會鼓勵來獲得動力,我希望輿論對青年人從政給予更多關注和鼓勵,而政府和政黨也要認真考慮為有志從政的年輕人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機制。
 
  劉國勳:郭老師說出了我的現況,我就是剛剛大學畢業就做地區工作,不像施俊輝有條件教書,也不像梓敬懂得金融、可以創業。如果我失業的話,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我也認同,無論一個人多麼有理念,如果沒有一個平台,也不能發揮。其實在大黨裡也未必一帆風順,因為競爭激烈。其實不論加入民建聯、工聯會、或者西九新動力,對我來說都是一樣,同樣是做地區工作。那麼請問郭先生,以往都有些傳媒人參政,例如劉慧卿以前也是記者,記者有很好的條件去參政,因為文筆好,而且經常有機會接觸官員,但是香港記者轉去從政的不多,反而很多傳媒朋友改行做公關,為何如此?將來會不會有更多傳媒朋友從政? 
 
  郭一鳴:現屆政府團隊的政治助理和副局長,不少是傳媒人或有傳媒背景。傳媒和政治其實真的是差一步,特別是跑時政的前線記者。據我所知,不少議員助理有做記者的經驗,其實他們都算是參加了政治工作。但傳媒人看政治跟你們投身政治的人看政治的角度不同,他們看的比較多,了解會更全面一些,因此他們的政治熱情和理想就不會這麼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