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http://www.CRNTT.com   2023-07-16 08:22:32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大食物觀為糧食安全賦予了新的內涵。近年來,我國居民食物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提升糧食產能是首要任務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如何確保糧食生產結構與居民食物消費升級更加契合?
  
  黃家章(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植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食物消費結構呈現日益多元化特徵。近十年來,人均原糧消費量從148.7公斤降到130.1公斤,降幅達12.5%。與此同時,人均肉類消費則從25.6公斤增長到29.5公斤,增幅15.2%;禽類從7.2公斤增長到10.8公斤,增幅50%;水產品從10.4公斤增長到13.6公斤,增幅30.7%;蛋類從8.2公斤增長到10.7公斤,增幅30.5%;奶類從11.7公斤增長到12.5公斤,增幅6.8%。從上述變動趨勢看,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已由過去以糧食、蔬菜為主轉變為糧食、蔬菜、肉類、奶類、水產品等多元化的食物來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先後發布《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正在編制第四部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進入營養健康新時代。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食物供給提出新需求,食物消費發生新變化,個性化、定制化、功能化、營養化等多樣化特徵日趨明顯,全穀物食品、低升糖指數食品、營養強化食品等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綠色低碳負責任消費逐漸成為新時尚,推動康養產業快速發展和一二三產加速融合。
  
  大食物觀拓展了糧食安全觀的內涵和外延。稻穀、小麥等口糧品種的供給決定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油、肉、糖、奶、水產品等重要農副產品則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生活的升級需求。由此可見,大食物觀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為目標的糧食安全觀。這從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也要重視其他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大食物觀豐富了保障糧食安全的路徑和方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首先,大食物觀強調要合理利用資源,根據各地水土氣等資源禀賦,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其次,強調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既要向耕地要糧食,又要面向整個國土,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再次,強調食物供給的可持續性。堅持生態優先,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保育,形成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綠色低碳的可持續農業與食物系統。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
  
  為了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2009年我國啟動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計劃用12年時間到2020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萬億斤以上。從結果來看,2012年即增產千億斤,2015年增產2000億斤,2022年增產3000億斤,產能提升幅度和進度顯著超過規劃。但在糧食產能快速提升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全國性稻穀、小麥和玉米相對過剩的狀況,同時稻米、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也給國家財政帶來較大負擔。
  
  當前,推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需立足資源禀賦和國情變化,以大食物觀為指導,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目標,確保糧食生產結構與居民食物消費升級更加契合。為此,應重點關注以下方向。
  
  第一,優化結構,充分考慮中長期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變化趨勢。優化口糧品種結構,優先發展專用小麥、優質稻穀、鮮食玉米等主糧品種,著力發展雜糧雜豆,打造第三口糧,確保形成的糧食產能是有效的,避免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
  
  第二,統籌兼顧,將糧食產能提升和大豆油料產能提升有機融合。合理布局玉米和大豆、水稻和油菜等競爭性作物,穩步提升飼料糧產能,增強糧食產業韌性,更好適應居民食物消費升級需求。
  
  第三,依靠科技,更加注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單產水平,下大力氣破解丘陵山區機械化難題,大力開發“減肥減藥”綠色栽培技術,切實減少對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負面效應。
  
  藏糧於地高標準農田是重要抓手
  
  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如何向耕地要產能?
  
  張學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情報研究室主任):耕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耕地數量和質量不僅決定了糧食等農產品的綜合供給能力,而且決定了供給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建設,明確指出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更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並強調要加強耕地用途管制,逐步構建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量的52.1%,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全國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優質良田,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尤其是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宜機化改造後,大型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可以暢達田間地頭,加快了糧食作物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步伐。同時,農田抗災減災能力也大幅提升,從全國每3年的平均受災面積看,2019年至2021年的平均受災面積比2010年至2012年降低44.7%。
  
  耕地質量明顯提升。提升耕地質量是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抓手。各地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積極採取增施有機肥、秸秆還田、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精準科學用藥等舉措,耕地質量明顯提升。例如,黑龍江2022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123.57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265萬畝。其中,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公斤36.2克;深鬆和秸秆翻埋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糧食穩產增效提質基礎更加牢固。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土壤保水保肥,避免土地污染,減少危險農藥使用。內蒙古以高效節水為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畝均增糧100公斤,畝均增收140元以上。目前該區已建成4989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29%,支撐了全區三分之二以上的糧食產能。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3273萬畝,占水澆地總面積的38%,年節水可達33億立方米,實現了糧食豐產與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雙贏。
  
  農民增收步伐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既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又可以有效節約和降低生產成本,讓項目區農民得到實惠。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大大促進了農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般節水達到24%至30%、節電30%以上、節藥19%以上、節肥13%以上。湖南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每畝可新增糧食產能100公斤左右,帶動農民增收200元左右,成為保障農民和村集體持續受益的堅實基礎,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