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樹立大食物觀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23-06-27 09:00:41


樹立大資源觀,要從傳統的農業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調全領域、全過程、全面、系統的糧食安全。要實現這一目標,夯實根基,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大資源觀、大市場觀、大生態觀、大節約觀。

  樹立大食物觀:食物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根基

  北京日報發表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劉奇文章表示,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近年來,全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中,蔬菜與穀物的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類、禽類、水產品、蛋類、奶類、幹鮮瓜果類、食糖等的合計消費量約為穀物消費量的1.9倍。過去人們糧肉菜的消費結構為8∶1∶1,今天已經變成了4∶3∶3,甚至3∶3∶4。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50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對食物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過去我們是吃飽就行了,後來要求吃好,好了之後還要求吃出營養。今天不光吃出營養,還要吃出健康,對身體、對健康沒有直接好處,消費者不買賬。

  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必須改變糧食安全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做好糧食數量的文章,還要做好糧食結構的文章,更要拓展思維,適應消費,全方位開發糧食之外的各類食物。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質量、保多樣。

  在強調糧食安全的同時,要把糧油菜、肉蛋奶、魚蝦蟹、食用菌及瓜果薯等一切有營養、利健康的可食之物,作為一個整體範疇納入考量並作出全面部署。經過幾千年的反復嘗試,人類已經探索出來可以食用的植物2000餘種,常用的就幾十種,需要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例如食用菌,既是人類食物家族中的“老成員”,也是“新顯貴”,中國食用菌資源豐富,有幾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產歷史,廣大消費者青睞的“一葷一素一菇”理念,被譽為21世紀理想的膳食搭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餐桌食物中,糧食越來越少,肉蛋菜菌水產等越來越多。中國已成為第一水產養殖大國、第一水果生產消費大國、第一蔬菜生產消費大國和第一食用菌生產消費大國,僅食用菌開發就達數百種之多。不斷延長食物鏈、開發產業鏈、拓展功能鏈,是減少耕地壓力、降低糧食需求、確保食物安全的治本之策。

  樹立大資源觀:廣開資源是糧食安全的保障

  文章指出,樹立大資源觀,就是不能光盯著有限的“一畝三分地”來保障糧食安全,要從傳統的農業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中國是人多地少的國家,我們人口約占世界的20%,但是耕地只占9%,淡水資源只占世界的6%,用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近20%的人,壓力巨大。耕地資源的約束使糧食安全成為中國始終需要綳緊的神經。因此,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一是向森林要食物。因地制宜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目前,全國以森林種植、養殖、采集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年產值已超過9000億元,今後還有更大的潛力可挖。

  二是向草原要食物。中國草地面積達39.68億畝,但單位面積草地畜產品產量遠低於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草原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中國擁有18000公里海岸線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資源,2021年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5394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80.6%,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水產養殖業積累了豐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發展前景廣闊。

  四是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智慧農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等設施農業,可以部分替代土地,緩解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目前,中國設施蔬菜生產面積近3500萬畝,年產量2.65億噸,占總生產量的1/3,年人均近190公斤,基本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充足供應,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的“菜籃子”問題。中國在設施農業方面有後發優勢,目前技術上已日臻成熟,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五是向微生物要食物。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食用菌年產量衹有5.6萬噸,今天已猛增到4000多萬噸,增長了700多倍,且消費需求越來越旺,不僅走進了人們的一日三餐,高檔宴會更有“無菇不成席”的追求。不久的將來,食用菌有望成為一個萬億級的大產業。且食用菌被稱為“無體之物”(即自身不產生殘渣廢料),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的“五不爭”特性,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可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