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飼料糧供給關乎國家糧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3-07-10 08:53:49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保障飼料糧供給是大食物觀下保障肉蛋奶等畜產品供給安全的基礎和條件,是樹立大食物觀的應有之義。我國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國,也是飼料糧需求第一大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提高飼料糧供給保障水平。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我國飼料糧需求持續增長

  在大食物觀視角下,如何理解保障飼料糧供給安全的重要意義?

  楊富裕(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飼料糧是支撐畜牧業高效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事關國運民生。我國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國,也是飼料糧需求第一大國。飼料糧的定義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飼料糧通常是指按照糧食消費需求劃分為飼料需求的一部分;廣義的飼料糧則是指為滿足養殖動物的需要,將未經加工帶有皮殼的糧食直接制成飼料所消耗的糧食,在狹義概念的基礎上納入了粕類、糠麩、幹酒糟及其可溶物等糧食加工副產品,主要包括玉米、稻穀、小麥、豆粕及薯類等。

  在實際生產中,一切用於飼喂的農作物資源也都可以被稱作飼料糧。廣義的飼料糧原料類別豐富、區域分布廣泛,包括飼草、農作物秸秆、木本飼料等。據統計,青綠飼料及幹草存量超9000萬噸,青貯飼料常年產量2.8億餘噸,各類秸秆及其加工產品每年可達7億餘噸,加之灌木或樹木莖葉、其他草本木本飼料及其加工產品、塊莖塊根及其加工產品等,各類廣義的飼料糧資源總量逾15億噸。

  2022年,我國飼用糧食消費量約占糧食消費總量的48%,超過口糧消費近15個百分點。從我國各品種糧食作物飼用數量占當年消費總量的比重來看,玉米為70%左右,燕麥為60%以上,高粱為40%以上。此外,大豆、大麥直接飼用部分的占比基本都低於10%,而其用於加工的部分數量大、增長快、占比高,加工後的副產品主要用於飼料。據測算,我國穀物、大豆綜合飼用占比均已超過50%。

  2022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36.8千克,較十年前下降8%,而肉、禽、蛋、奶人均消費總量上升超過20%。在解決吃飽問題後,飼料糧安全問題以及畜產品產量與價格問題愈加重要。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九連豐,2022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731億斤,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穀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約48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然而,這並不能夠全面反映糧食安全問題。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2022年,大豆進口9108.1萬噸,玉米進口2062萬噸。糧食進口量較大,隱性自給率低,這些進口糧食主要就是用於飼料糧消費。按照當前我國飼料轉化水平計算,2035年我國玉米等能量飼料缺口將超過8800萬噸,糧食消費量為8.67億噸,大豆等蛋白質飼料缺口將超過1.24億噸。飼料糧需求因畜產品需求增長及結構轉變而持續增長,糧食消費呈現口糧消耗量逐年減少、飼料糧消耗量持續攀升的特點。可以說,沒有飼料糧安全就沒有糧食安全。

  與國際上其他食品消費大國相比,我國人均肉類、蛋白質、脂肪攝入量仍處於較低水平,發展空間較大。預計到2032年末,肉類、禽蛋、奶製品總消費量將分別達到10485萬噸、3555萬噸、7902萬噸,玉米和大豆總消費量將分別增長33235萬噸、11947萬噸。

  保障飼料糧供給安全是大食物觀下保障肉蛋奶等畜產品供給安全的基礎和條件,是樹立大食物觀的應有之義,具有多重內涵。首先是供給能力充足,可確保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其次是供給能力自主可控,能夠抵禦國內外特別是國外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最後是供給能力有韌性,在受到不確定性因素衝擊後能夠迅速恢復。

  同時,糧飼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持續深化,口糧以外重要食物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對外依賴度不斷上升、外循環風險不平衡等問題也在凸顯。農業農村部去年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促進飼料糧減量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飼草供應,在耕地上發展飼草,實現了化草為糧,使土地產出率提高30%左右。《農業農村部關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中也提出啟動實施增草節糧行動,凸顯了我國對發展飼草產業的重視和支持。樹立“飼草就是糧食”理念,通過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創新以草增糧、以草節糧、以草代糧關鍵技術,實現化草為糧,以開發優質飼草作為大食物觀下強化飼料糧供應、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飼料原料進口依存度較高

  我國飼料糧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受哪些因素影響?

  李愛科(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我國飼料業起步較晚,1978年才建起第一個飼料廠,1985年混配飼料企業迅速增加,到1998年以後逐漸走向成熟階段,而國外發達經濟體飼料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是在20世紀40年代,比我國早了將近40年。就產量而言,當前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飼料生產國。從“質”的方面說,我國飼料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與歐美經濟體飼料企業管理水平差異較大。

  廣義地講,飼料糧包括以玉米和豆粕為主體的糧油飼料資源。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統計,我國年消耗糧油類飼料資源達4億噸,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因此,飼料糧安全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養殖業配合飼料長期以玉米豆粕型配方為主,近年來除每年消耗約1.7億噸玉米、3000萬噸稻穀、小麥等原糧和7000萬噸豆粕外,仍消耗1.3億噸左右其他糧油副產物原料用於飼料工業。

  大豆作為蛋白類飼料主要原料,其加工產品約80%用於飼料利用、其餘為植物油,國內豆粕年飼用消費量約為7000萬噸。海關數據表明,大豆是占比最大的糧食進口品種,數量占全國糧食進口總量的62%,金額占全國糧食進口總量的74%。2001年至2022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從1393.9萬噸增至9107.8萬噸,進口依存度常年居於高位,201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80%以上。同時,2010年以後開始進口豆粕,2022年,我國進口豆粕5萬噸,出口豆粕43萬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大豆產量為2029萬噸,比上年增加23.7%,進口量是國內產量的近5倍,產需缺口較大。除此之外,我國是世界第二大油菜籽進口國、第三大菜籽粕進口國,葵花籽粕進口量是國內產量的2倍多,魚粉對外依存度也一直維持在60%至85%之間。

  歷年來國內大豆增產潛力受限,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耕地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二是大豆和油料種植效益總體不高。大豆和油料種植效率較低,大豆的單產僅相當於玉米和小麥的三分之一、稻穀的四分之一,油菜籽產量略高於大豆,但仍顯著低於玉米和小麥,糧食主產省缺少發展大豆和油菜籽生產的內生動力。2020年,除了花生每畝淨利潤為正外,大豆、油菜籽每畝淨利潤均為負,大豆每畝淨利潤為-60.3元,油菜籽每畝淨利潤為-138.9元,低於玉米每畝107.8元的淨利潤水平。目前我國大豆單產較低,約為130公斤/畝,僅為世界平均單產的三分之二。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和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等最新數據,我國2021年實際棉籽壓榨量850萬噸,出殼270萬噸,出油率13%,應用到飼料工業的棉粕加工蛋白飼料原料為460噸;實際壓榨菜籽1514.71萬噸,出油率34%,衹有約800萬噸菜籽餅粕用於工業飼料;實際壓榨花生920萬噸,出油率35%,產生350萬噸花生餅粕用於工業飼料。

  玉米作為穀物類飼料原料,是我國飼料原料中的主要能量飼料,目前國內玉米年飼用消費量約為17000萬噸。據統計,2022年受自然災害影響玉米產量為2.59億噸,較2021年下降680萬噸,下降幅度2.56%。近幾年,我國玉米進口量呈增長趨勢,進口量由2017年的283萬噸增長到2022年的2062萬噸,比2021年減少了773萬噸。從進口國別來看,2022年我國主要從烏克蘭和美國進口玉米,占比分別達到25%和74%。此外,海關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進口小麥980萬噸、大麥576萬噸、高粱1014萬噸。2022年糧食進口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6.8653億噸的21.4%。不僅如此,近兩年我國每年肉類進口量也較大,相當於上千萬噸的飼料糧進口。

  和大豆一樣,耕地資源總量不足成為我國玉米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儘管2016年實施市場化改革後,國內玉米價格明顯下降,但通常高於美國和烏克蘭等。從國內來看,受玉米去庫存政策的影響,國內玉米飼料及加工需求增加,玉米產需缺口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從國外來看,國際玉米市場供應充足但需求下降,如美國2022年玉米期末庫存創下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些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外玉米價格差距。

  面對我國飼料資源緊缺狀況,需加快推進飼料糧減量替代。如通過改進雜粕低溫制油加工工藝,並配合生物技術增值利用,提高蛋白質消化利用率。此外,其他穀物及其副產物資源豐富,如米糠、麥麩、糟渣等,可通過增值利用節約優質飼料糧使用,從而保障我國飼料糧供應安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