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物建築“活起來”的雙重路徑與三道保障
http://www.CRNTT.com   2023-02-09 10:24:00


 

  空間更新使用應在建築現狀的基礎上,基於原有建築格局、結構類型、文物級別進行針對性修繕或改造。在功能置換改造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建築內部流線和空間的重新整合,工業類建築、商業類建築、辦公類建築等遺產的內部空間大,建築結構多為大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利用靈活性更強。民居類建築多為磚混和磚木結構,在利用時難度大、可塑性差。不同文物建築級別具有不同限制要求的改造標準,可運用空間修復、空間重組、空間擴充等不同的利用手段,對文物建築進行更新使用。

  空間修復是文物建築改作文化展示類功能常用的空間活化利用方式。如胡雪岩故居是晚清時期私家豪宅的典型案例,經過空間修復,基本維持原貌進行展示利用。空間重組方面,水平方向上表現為拆除墻體打通空間和增設輕質隔墻等,比如居民類文物建築;垂直方向上表現為拆除樓板打通空間和增設樓梯形成空間連通,比如公建類文物建築。空間擴充方面,水平方向表現為加建部分建築,垂直方向表現為擴充一層。

  政策扶持、經濟支撐與運營維護

  文物建築活起來,還離不開政策、經濟、運營等方面的支撐,利好的政策、強勁的經濟與運轉良好的維護體系,是文物活起來的三道保障。

  健全的法律保護和規範的程序管理是促進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抓手。目前,一些省區市出台了相關政策文件,文物建築保護利用意識得到地區共識。然而低級別文物建築由於價值相對較低關注度較少,需要進行普適性、全面性的保護利用工作引導,讓政策真正服務於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方方面面。

  經濟因素是推動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基礎和根本動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國家財政支持,進行統一資金調配和業態招商集中式管理,在建築空間使用、日常保養維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積極引進企業資金支持,使用者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自給自足的形式實施運營,在經營收益驅動下對功能使用和效率進行提升。

  加強運營維護管理,盡量依托文物建築自身價值進行開放利用。部分文物建築利用的運營主體是使用者。使用者會從使用的經驗去維護運營使用空間,更貼近空間使用需求和價值闡釋,而名人故居類文物建築會更加注重文物建築歷史信息的保留與文化的延續。歷史街區內的民居建築群使用者與運營主體往往不是同一個,就造成運營方需要對文物建築進行二次改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