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22-04-21 08:47:40


圖①:湖北省宜昌市文物部門組織建築工人對古建築群進行防雷設施安裝作業。(來源:人民視覺)  圖②:觀眾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西京印跡—大同遼金元文物展”。(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時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如何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如何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如何保護好、利用好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高質量發展博物館事業,讓文物活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在場館建設、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教育傳播、國際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但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仍突出。建議:

  不斷推進學術研究,讓文物活起來。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價值。文博機構應當不斷推進文物歷史研究和傳承工作的開展,通過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深厚內涵,系統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

  舉辦優質展覽,讓文物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須準確把握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策劃更多觀眾看得懂、看得進的優質展覽,讓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借助信息網絡,讓文物活起來。把以計算力為核心的科技硬實力與以審美力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有機融合起來。通過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豐富展示互動形式,實現觀眾與文物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實現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讓文物鮮活生動地展現出來,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