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報告發布
http://www.CRNTT.com   2021-12-14 10:11:21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據文匯網報道,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43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區文物保護點2747處,呈現為合理的“金字塔型”結構。與此同時,全市的歷史文化資源逐漸形成了“點綫面”的保護體系。

  這是日前首發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報告2021》透露的“大數據”。作為上海第一部反映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歷程、從業現狀、前景展望的藍皮書,該報告由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歷時兩年編撰,填補了滬上文物保護工程領域綜合性數據指標的空白,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坎坷很多,成就不少!”同濟大學教授伍江如是總結上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走過的歷程。他說,上海在近現代建築保護領域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1988年便開展了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的普查。之後,依據自身遺產特色,在國內率先進行地方保護立法,逐步建立了“城鎮村”“點綫面”相結合的保護對象和管理體系。按照“應保盡保”原則,確立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築,劃定歷史文化風貌區。

  與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年代久遠的地面文物相對少一些,但近現代建築比較豐富。華建集團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卓剛峰認為,上海的歷史建築保護是摸著石頭過河,國內沒有太多可借鑒的案例,但又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因為國情、發展階段不一樣。上海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和體系。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報告2021》對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作了全領域、全景式梳理研究,是一份真實的檔案。該書共分四個篇章、16個小節,系統總結了影響行業發展的外在影響力和自身內驅力,第一次公布了上海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領域發展現狀的關鍵大數據,并收錄了近年來上海建築遺產保護方面的優秀案例。它們中,不僅包含文物本體保護修繕,也有文物控制地帶內的新建項目,對文物如何保護利用有一定參考價值,對文物周邊環境風貌保護、新舊建築協調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nextpage>

  “好看不好看,不是歷史建築的唯一價值,甚至不是主要價值;也不一定時間越長,就價值越高。關鍵是它背後的故事,其承載的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等價值。”在伍江看來,如今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成為網紅打卡地,這說明全社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并且與現代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但是,不能僅僅把承載著歷史價值的建築看成布景,它們應該融入日常生活的場景。 “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大浪淘沙,它們能留存下來是極其不易的,需要舉全社會之力去保護、傳承和利用,這是當代人的職責所在。”

  “既要保護單體建築,又要保護周邊的街區,這樣才是真正地保護了建築的生命力。”作家陳丹燕對上海永不拓寬中心城區的64條馬路深表贊賞。她認為,保護住那些與建築相連的街道,城市的記憶和歷史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觸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