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文化絕望的政治》|魏瑪共和國的盛世危言
http://www.CRNTT.com   2022-12-08 14:36:21


 
  與拉加德相似,朗本(Julius Langbehn, 1851-1907)對艱難時局也憂心忡忡。朗本的父親是古典語文學者,擔任當地文理學校校長。在父親影響下,朗本自幼酷愛讀書,後進入慕尼黑大學。他學問淵博,但行事“怪誕”——他的畢業成績僅為“勉強及格”,因為他將畢業論文“肆無忌憚地用哥特體打印”。畢業之後,作為學術“青椒”,他決意闖蕩學術圈,結果十年間飽受屈辱,於是含恨退出——他請求母校將他“從畢業生名單上删除”,並宣布“放棄博士學位”。由於校方聲稱無此先例,他便“自作主張撕毀文憑,並將碎紙片寄回學校”。1889年冬,聽聞尼采精神崩潰,朗本決心前往耶拿“拯救”他的這位精神導師。尼采的母親滿懷熱情歡迎朗本到來,帶領他參觀耶拿精神病院,並安排他與尼采正式會面。隨後,朗本提議讓尼采搬至德累斯頓——如此一來,這位德國“天才”將被置於朗本的絕對控制之下。同時,他要求尼采母親簽署下列合同條款:“她必須做到……避免與兒子弗裡德里希·尼采進行一切口頭與書面交流”——除非得到監護人朗本的許可。精神狀態極不穩定的尼采聞訊大怒,掀翻桌子,摔門而出。朗本悻悻然離開耶拿,回到德累斯頓。不久又因為債務官司離開德累斯頓,定居維也納。在這裡他深居簡出,每日自食其力種植蔬菜,以素食為生。即便如此,他仍不免再一次觸犯法律——未經房東允許,他擅自砍掉花園中二十五棵樹,原因是它們“阻礙了他的視線”——差點被驅逐出境。

  受《悲劇的誕生》啟發,朗本像尼采一樣相信唯有藝術方能拯救人生。1890年,他發表《教育家倫勃朗》(Rembrandt als Erzieher),稱讚這位十七世紀畫家為“文化理想的化身”,認為他不僅能夠幫助德國人重塑真正的藝術,而且能夠拯救衰朽的德國文化。在朗本看來,倫勃朗具有克服文化絕望、重新發現德國精神力量所需的一切品質:對存在奧秘的感知力,對人類生活固有矛盾的認知,對德國文化傳統的高度認同,以及強烈的個性和藝術天才——唯有在天才統領之下,德國文化方能重獲新生。在朗本筆下,倫勃朗是“德國精神復活的先知”,能夠引領德國文化的全面革新,並幫助德國人重新找回真理。與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理趣不同,朗本鄙薄科學和理性,認為它們毫無靈性,機械刻板,屬於“庸俗的”實證主義範疇;相反,他認為未經教育和科學沾染的思維最具創造性,因此也最接近真理。在文章結尾,朗本論斷,在倫勃朗藝術熏陶和教育之下,德國將從科學國度變為藝術國度,“庸人”教授將被藝術天才所取代——國家最終將在具有“卡里斯瑪”(Charisma)型人格的天才領袖(馬克斯·韋伯語)統領之下,走向富強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