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蒙: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6 10:34:48


 

  敢於從善如流,敢於走自己的路

  有人問,百年來,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名詞觀念,我們吸取了那麼多外來文化,中國人是不是已經“他信”勝過“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資也不是貨幣,它是智慧更是品質,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個少一個,而是越用越發達,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時代化、大眾化。它有堅守的一面,更有學習發展進步的一面,學習是選擇、汲取與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盤接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誰學到手就為誰所用,也就歸誰所有,舊有體系就必然隨之調整變化,日益得心應手。

  文化也不是壟斷性山寨性的土特產,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與普適性。任何一種文化都無須追求來源的單一、唯一、純粹。如果用產地定義文化傳統與文化內涵,國人吃的小麥、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來品,連中餐都不是絕對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學中國,後學歐美,已經大大發展了日本文化。美國更是移民國家,文化土產有限,但絕不能說美國沒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的態度正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國的西方政要和學者,如撒切爾夫人、布熱津斯基等,唯獨看好中國的改革;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國可以實現跨越,“我相信中國正在向著成為21世紀第一流的國家穩步前進。”他們讚賞中國文化獨特的包容與應變康復能力。他們從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領導人身上,看到了堅韌靈活,看到了既獨立又開放,善於以退為進、轉敗為勝。果然,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走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亡黨亡國之路,沒有辜負革命的先輩與國人的希望,也沒有辜負國際人士的高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自己就更沒有理由反過來嘲笑我們百餘年來東奔西闖、披肝瀝膽、改革開放、舊邦維新、發展變化的大手筆了!

  文化一經吸收採用,必然與本土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到了中國,發展成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它們當然是中華文化而不可能是什麼其他文化。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甚至孔子宣告,他與伯夷、叔齊、柳下惠、少連等不同,叫做“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而孟子乾脆明確孔子是“集大成”者,是“聖之時者”,說明聖者也要追求現代化、當代化。

  我們主張文化自信,不是說只有中華文化是優秀的。《禮記》早就告訴我們:“學然後知不足。”《尚書》的說法是:“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我們從不認為自身足夠完滿。我們對全球各國各地的文化必須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但我們必須重視、珍惜中華文化長久而又豐富的歷史存在,重視它為我們當代快速發展所奠定的基礎。越是經濟全球化,越是西歐、北美取得了人類文化某些優勢甚至主流地位,我們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為何或異其趣的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參照作用越來越大。我常說,拒絕現代化,就是自絕於地球;而拒絕傳統,就是自絕於中華本土,自絕於中國國情,自絕於中國人民,自絕於更有作為的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