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蒙: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6 10:34:48


 

  中華風度令人迷醉,是我們眷戀的精神家園

  中華藝文提倡“道法自然”“造化為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講究風骨、氣韵、境界、器識,並將這些美學原則寄托於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中華文化還得益於漢語漢字的形象性、綜合性與渾一性,有它特殊的感染力、表情性與微妙性。中原文化的優勝與各兄弟民族文化的多元,推動中華文化不斷擴容、融和出新、綿延不絕。

  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風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相處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擔當,高瞻遠矚,凜然大義,塑造了一代代中華民族脊梁。與此同時,中華精英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動靜鹹宜,剛柔相濟,儒道互補,樂山樂水,陰陽五行,琴棋書畫,詩書禮樂,入山出山,方圓內外,大智大勇,素心內斂,進退有道,道通為一。

  還有中華詩詞、中華書畫、中華戲曲、中華故事、中華園林、中華功夫、中華烹調、中華工藝、中華文物……這些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樂生惜生,代代相傳,共同延續著中華價值觀和中華智美,也為當代生活帶來快樂,帶來趣味。它們是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氛圍與自珍自賞的美好心願的對象化、具體化,也是中華文化與世界對話的特有媒介。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貢獻了重要一極,它的魅力令人迷醉。

  有一年筆者在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的晚會上,聽到合唱曲以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為歌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那樣的場合,想起歷史上有過的繁榮與美好,感動得熱淚盈眶。筆者著文稱:“哪怕僅僅為了欣賞辛棄疾的詩詞,下一輩子,下下輩子,仍然要做中國人。”此話引來不少讀者共鳴,說讀得涕淚交加,此之謂“精神家園”是也。

  反省、革新與開放,正是傳統文化生命力所在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樣的詩句端莊誠摯、循舊圖新。中華文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也是飽經憂患的文化。我們經歷了輝煌與艱難、停滯與突破、困惑與焦慮、危機與轉機、紛紜與沉澱。尤其是中晚清以降,古老的中華遭遇了日新月異的西方工業文明,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與欺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獲得了醍醐灌頂的洗禮,終於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找到了快速發展、通向現代化,同時符合國情、維護傳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是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有明顯的不足、短板。不管多麼好的文化傳統,都怕陳陳相因。文化的多重性與複雜性使當下某些文化人對“文化自信”的提法感到困惑。他們非常了解歷史上中國文人老生常談的可悲。“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李白諷刺的讀死書無用文人不在少數;“尋章摘句老雕蟲……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賀也為呆板的學風感到悲哀。原地踏步就必然會出現老化、僵化、醬缸化腐變,早在唐代,天才詩人們已經痛感到這個問題。元明以後,中國勢頭明顯不濟。到清代《紅樓夢》中記載的榮寧二府的狀況,暴露了其時中華主流文化已經捉襟見肘,難以應對多方危難。可以說《紅樓夢》正是中華封建社會走向沒落、孔孟主流文化出現危機的一個縮影。而到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面對列強,中華文化現出了全面深重的焦慮感與危機感。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國維自沉,啟蒙思想家嚴複也終入保皇一黨,吸食鴉片而死,顯現了文化危機的嚴重性。除了更新、革命、天翻地覆慨而慷,中華文化幾乎已經無路可走,這才有了新文化運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與各種境外思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只有不可救藥的糊塗人才會在強調繼承弘揚傳統的時候反過來否定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的狂飈突進。

  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潮湧動,百廢待興,我們的文化生活仍然經歷了曲折與艱難。終於在今天,我們獲得了重提文化自信、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轉化與發展的空前歷史機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