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廈大教授陳動:對“一個中國框架”的解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3 00:20:23


 
           一個中國框架的法理意義

  一、可包容化解在“一個中國”政治涵義上的分歧

  “九二共識”是既有共識也有分歧。兩岸雙方雖然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上有著嚴重分歧。

  在1992年前後,大陸方面還確實是把“一個中國”理解為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後來大陸方面已不再這樣認為。台灣方面至今堅持“一個中國就是指中華民國”。

  這個分歧,很大程度上是把國名與國號、國家與政府這兩對概念混為一談。筆者在2006年曾經發表《論國名與國號》一文,專門研究這兩對概念的區別,指出:中國才是我們國家的名字,而其他稱號都是國號。

  我們也要認識到,台灣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是有其苦衷的:如果台灣只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不堅守“中華民國”,那麼就將在國際社會中喪失聲音。與此同時,兩個國號的對立,不僅是兩岸長期政治對立的徵象,同時在深層次也體現出兩岸間在“中國要走什麼樣的道路”這個問題上存在的政治爭議。兩岸間在短期內是不可能解決這種爭議的,台灣堅守“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主張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中框架”是對兩岸關係現狀的客觀描述,具有法理的高度概括,因而它可以包容和化解許多兩岸間的政治分歧。台灣方面所說的“一國兩區”、“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架構”以及“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等等主張,實際上都是在說“兩岸同屬中華民國”,而這在法理上看就是在說“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就沒有超出“一中框架”,都是可以被包容的。因此,台灣堅持“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就是在確立和維護“兩岸同屬一個國家”。

  從這個角度講,“一中框架”是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和發展,是對兩岸政治分歧的包容和化解,是對台灣人民“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的認知的包容,它充分體現出大陸方面的善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