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榮:兩岸政治對話乃大勢所趨 需早作準備
先補充幾句,剛剛安國兄談到,對馬英九“不統”的解釋,我覺得解釋得很精準,而且在他的任內不談統一。
邵宗海補充:那是馬英九親口講的。
李建榮:但是,從語意上,台灣容易把“框架”一詞解釋為是被框住了。我去年到哈爾濱參加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跟對台系統也如此說。又如ECFA,兩岸的解釋、文字翻譯也都不一樣。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雖然時機不成熟,在政治對話過程中,無可避免有此文字解讀上的差距,而且非談不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仍需趁早準備。非具官方授權的任何政治對話,包括輿論、網路上的討論、各式各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開放的。如主持人的兩岸統合學會,也曾提出開放的、深入的討論。此外,未來兩岸的“中央政府”都得要面對國家統一前的政治安排、兩岸要不要再走向統一,或是說“國家統一或國家再統一”的議題。說穿了、說透了、講到底就是北京如何看待台北政權的地位。至少“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它有“憲法”、有軍隊,皆符合“國家”的概念,被國際承認,至少有20幾個國家承認。所以,今天討論國家統一前的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卻不討論“合法”。
邵宗海:合法,即恪守法理基礎。
大陸要務實面對政治現實問題
剖析台灣歷史,從退出聯合國至今42年,從國統會到李登輝執政後期“統一”的聲音江河日下,為何民進黨主張台獨聲音能夠興起,其原因當然是與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有關。所以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面對台灣具有“憲法”的問題。衍生的問題,還有如對台灣官員政治職務頭銜的避諱。大陸一提及馬英九,不稱“總統”,改講台灣地區領導人;提到王金平,只說是台灣民意機關的負責人。
大陸也應該解放思想,對過往的主張有顛覆性的思考。台灣的言論自由,政治上可以直接稱謂大陸官員的職務頭銜,一點困難也沒有,但現在大陸卻還有這樣的困難。只要有這樣的困難,在我們這邊就容易被運作為打壓我們、不承認我們。這就是第一個例子。這也是北京政府能不能解放“框架”的問題,願不願意承認台灣有“憲法”、有民選“總統”,有“中央”民意機關“立法院”、“國旗”等等。北京及各地的對台智庫學者們,都得面對的問題。
兩邊也都得面對,像各種國際社團、非政府組織、種種會面臨的旗歌。這些都應該要去碰觸。北京的一中框架想法,應該是如下解釋:其前提還是兩邊都要遵守北京主張的一個中國框架,一中原則不變,並且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都是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