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論壇:梁振英如何平衡經濟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7 00:17:04


王春新說,香港近年經濟發展有點像是“上了全球虛擬經濟的賊船”。(中評社記者攝)
 
  王春新:我講兩個問題,一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之間的關係,二是財政收入和地產泡沫的關係。
 
  從經濟學來看,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可以是並行的、互動的。多年來,香港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下降,二是財富分配的差距擴大,兩個問題交織在一起。這兩個問題的背後是香港經濟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失衡。香港近年經濟發展有點像是“上了全球虛擬經濟的賊船”,這賊船一個表現在房地產領域,另一個是金融領域。如何區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呢?簡單地說,蓋了房子讓市民住,那是實體經濟,炒賣房子就是虛擬經濟。金融方面,為企業融資服務是實體經濟,炒賣金融工具就是虛擬經濟。
 
  香港經濟結構性問題的背後,是制度性失衡。一方面是香港受到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影響,製造炒賣泡沫。二是政府功能定位不足,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又管得過多。我計算過,從1985年到現在,香港樓價漲了7倍,但人均收入只增加了3.5倍左右,也就是說,在過去25年一代人的時間裡,香港樓價漲幅是人均收入增長的兩倍。記得在八十年代,我們的員工(沒有大學學歷的),可以在北角買一套1000尺的單位,現在這樣一個三十年樓齡的單位要800到1000万,四個大學生都買不起。可見樓價和收入高度背離。
 
  全世界的房地產發展模式有三種:一是“高增長低通脹”模式,也就是美歐模式,房地產發展快,房價增長緩慢。美國1890年至1990年的100年裡,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四倍,跟人均GDP增長相近,但是樓價只跟通脹走,結果美國房地產占經濟比重增加到30%左右,是製造業的2.5倍,金融業的4倍。二是“高增長高通脹”模式,這是中國大陸的模式,樓價和人均居住面積都有不少的增長。三是香港的“低增長高通脹”模式,樓價大幅攀升,但是居住條件卻沒有改善。怎樣衡量房地產發展模式是否合理?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能不能推動經濟增長,二是能不能改善居住條件,三是能否促進財富合理分配。香港的樓價拼命漲,泡沫破滅幾次了,從90年到97年,由於樓價的增長,差不多增加了4.5萬億的市值,相當於當時5年的GDP;97年後房地產泡沫破滅,差不多去掉了5萬億的市值,相當於當時4年的GDP。現在樓價又回到當年的位置,這樣上上落落對香港來說並非好事。回歸15年,香港房地產從佔接近30%的GDP變成現在只佔18%,每年拖累GDP增長1.4個百分點。過去15年,香港的經濟增長大概是3.5%,如果房地產能夠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我們的經濟增長就有5%左右。矛盾在這裡產生:經濟發展被拉下來,居住條件不能改善,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平衡。
 
  美國1996年之後房地產發展模式變了,出了大問題。但是此前100年為什麼能做得那麼好,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又能促進財富分配?我講“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就是,樓價的增長不能高於收入的增長,樓價的增長若能跟通脹相適應,經濟增長就能夠用於改善居住條件。兩個基本點:一個保障土地足夠的供應,二是對房地產的增值徵稅。現在沒有徵稅,等於變相鼓勵炒房。香港樓價飛漲,但新住宅供應反而收縮,這是嚴重的市場失靈。所以從根本上講,應該讓房地產真正實現市場化,土地供應應根據市場的需求調節。政府要分清楚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在那裡,有的東西是政府管的,有的是市場管,有的是政府和市場一起推動,這裡沒有什麼“積極不干預”的問題,新一屆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文章。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香港“人多地少”是一個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講?香港四大發展商手上擁有土地1億3千7百萬尺,全部發展可以蓋50萬套房子;香港整體土地的開發才23%,如果再開發1%,又可以增加40萬套房子;如果土地開發達到三成,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可以翻倍;市區重建還有很大空間。可見香港並不缺少土地,問題是怎麼解決制度性障礙。高樓價,發展商未必賺更多的錢,97年之前香港每年蓋2萬8千套房子,現在每年只蓋1萬套,如果增加樓宇供應,民生得以改善,經濟又能發展,發展商還可賺更多錢,何樂而不為? 

  香港財政收入和地產是極為密切的,這使財政收支建立在虛擬經濟的同向變化上。樓市泡沫上升期,財政就有大量盈餘,樓市泡沫破滅後,財政就連年赤字。這種關係很不正常,需要逐步加以調整。(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意見,與工作機構無關。)
 
  陳坤耀:有一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香港除了聖約翰大教堂之外,所有土地都屬於政府,政府賣出去的地,大部分都在幾個主要的地產商手上,那麼怎麼能說是一個自由市場呢?土地在香港不可能有自由市場競爭。我曾經叫我的博士生研究一個問題,香港在法律上完全沒有進入壁壘,但為什麼過去幾十年,沒有外國發展商來參與競爭呢?香港的分配出現極大裂痕,問題在於土地完全沒有市場競爭,造成我們經濟成長的問題。這些都值得深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