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美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外交戰略研究述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5 00:05:10  


美國部分研究者著力分析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對中國和世界的積極影響。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第3期刊載作者陶季邑的文章指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在外交戰略上起初主張“和平崛起”,但2005年下半年後逐漸改用“和平發展”。美國一直注意研究中國的此項戰略,[1]有關研究性著作陸續問世。例如,2006年,江憶恩和羅伯特.羅斯主編的《中國對外政策研究中的新傾向》;2007年,羅伯特.薩特的《中國對外關係:冷戰以來的力量和政策》、郭蘇建和華世平主編的《中國外交政策的新因素》,馮惠雲的《中國戰略文化與外交決策:儒家、領導層與戰爭》,柯蘭齊克的《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是如何改變世界的》,謝淑麗的《中國:脆弱的超級大國》;2008年,白永輝主編的《“和諧世界”與中國新的外交政策》,戴維.蘭普頓的《中國力量的三張面孔:實力、金錢與思想》,江憶恩的《社會化的國家:國際制度裡的中國,1980—2000》,趙穗生主編的《中美關係的轉變:前景和戰略互動》、謝爾登.西蒙等主編的《中國、美國與東南亞:爭論中的政治、安全和經濟》,萊奧登.羅伊特和瓜達盧佩.帕茲主編的《中國打入西半球:對拉美和美國的影響》;2009年,趙全勝和劉國力主編的《處理中國挑戰:全球視角》,郝雨凡、魏楚雄和羅德明主編的《中國外交政策面臨的挑戰:外交、全球化和下一個世界強國》,麥艾文的《中國的國際行為:活躍主義、機會主義和多樣化》;2010年,郭蘇建和郭寶鋼主編的《中美關係三十年:分析路徑與當代問題》、奚其和郭寶鋼主編的《與龍共舞:中國在發展中世界的上升》等。這些著作對中國“和平發展”戰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本文就此簡單作些梳理。[2]

  一、關於中國提出“和平發展”外交戰略的背景

  美國部分研究者對中國2005年後改用“和平發展”外交戰略的國內外背景均作了較全面考察。

  1.中國用“和平發展”取代“和平崛起”,首先是因為“崛起”一詞可能在國際上有負面含義,所以中國用“發展”來替代它,以向世人表明:中國將和平發展,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麥艾文指出:對於“和平崛起”,一些人可能理解為中國“自以為是”,而另一些人可能理解為中國會與別國“對抗”。20世紀30年代日本和德國以及20世紀蘇聯這些大國的“崛起”,都給世界帶來了“衝突”。當今中國決策者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將“和平崛起”改為“和平發展”。這說明中國將“努力避免過去大國崛起產生的悲劇”[3]。謝爾登.西蒙等人也指出:“中國大戰略起初叫‘和平崛起’,最近改稱‘和平發展’”,這是因為中國想改變其他國家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對其夥伴構成威脅”這樣的看法。[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