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專論:台灣民眾為何對經濟復甦“無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6 01:14:51  


 
  從實際層面的觀察也可以佐證這一理論邏輯結論。大體來說,目前台灣經濟復甦北熱南冷,都會區熱而非都會區冷;受惠於兩岸開放增溫的產業熱,但尚無法從兩岸交流中得利的產業冷。這種不均衡復甦中的那些落後復甦地區落後復甦行業中的就業人員自然感受不到、體認不到剛剛啟動的整體層面的經濟復甦,因為他們的工資報酬並未隨著整體層面的經濟復甦而有所增長。
再次,全球化模式有局限。

  經濟復甦通常能夠為民眾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推動工資水平的提升。民眾因此能夠感受到經濟復甦的存在,儘管主觀感受會滯後於經濟復甦的客觀進程。但經濟復甦能否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能否推動工資水平的提升,取決於經濟運行模式。封閉經濟自不待言,經濟復甦一定伴隨就業機會的增加與工資報酬的提升。但開放經濟條件下則要視情況而定。

  長期以來,為突破島嶼經濟在資源、腹地與規模等方面的約束,台灣經濟不得不較大程度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特別是近10多年來隨著島內產業資本的外移,許多企業形成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營模式。此種經營模式極大地減少了島內民眾就業的機會,讓台灣經濟成長果實無法分享到全民,進而形成GDP增幅遠遠超過民眾薪資的結構性貧富分化問題。此種模式下的經濟復甦與島內民眾的工作機會與工資報酬關聯性較小,自然很難為島內民眾感受到了。
最後,所得分配不公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